数万赛鸽铩羽,是否又是月亮惹的祸?

      2017年10月5日,农历八月十六日,诸多协会、公棚放飞的数万羽赛鸽,绝大多数迷途不归,流落他乡,令人唏嘘。于是就有人揣测:难道又是月亮引起的震荡飞行惹的祸?


什么是震荡飞行

      1983年,我在《航空杂志》上看到一篇涉及鸽子受月相影响,在新月和满月时会进行一种震荡飞行的文章,结合当时鸽赛活动,在《上海信鸽》杂志上撰文发表了“论震荡现象对信鸽竞翔成绩的影响”一文,鸽界由此引发了这么多年的“震荡飞行”之争。

那个实验研究结果是这样的:在同一地点每天持续放飞鸽子,虽然鸽子初始飞行的大体方向是巢地方向,但鸽子每天脱离人视线的方向都不同,而且鸽子这个飞行的规律与月相有关,特别是在新月和满月的时候,鸽子的定向能力会受到较明显的干扰,不是直线飞行,而是在进行一种不断折返的飞行方式,也就是震荡飞行。由此不难看出,鸽子一旦进入震荡飞行,就要比平时额外付出很多的体力,绕飞更多的路程,数天或更长时间后才有望归巢,有的甚至就此永远找不到回家的方向⋯⋯

      弹指30多年,赛鸽放飞不能归巢的原因很多,但因“初一”和“十五”期间放飞丢失的信鸽也不计其数吧。虽然信鸽经过这么多年的进化,抵御月相影响定向的能力有所提高,普通月份的“初一”、“十五”对赛鸽活动的影响似乎已经不那么明显,但每年一次“八月十五”钱塘江大潮的强力影响,却仍然不能小看。在与杂志社编辑谈论如何写这篇文章时,他就回忆起90年代的”八月十五”期间,他一边看着电视里钱塘江大潮的实况转播,一边在等候参加北京市西城区500公里比赛的鸽子,结果5000多羽参赛鸽当天仅回来100多羽。而我知道,约2004年时,武汉祥盛公棚第二届有数千羽在农历八月十八日进行500公里决赛,当天只回来几十羽。再看今年10月5日的数万羽空难,真的不能再轻视“八月十五”钱塘江大潮的影响力了。

      诠释“八月十五”钱塘江大潮的影响和10月5日鸽界“黑色星期四”的灾难,还得从候鸟的定向能力上谈起。

 

候鸟的定向本能

      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一些科普书中看到,候鸟迁徙时都有一定的迁徙路线,而这路线并不是直的,但是如果把地球板块恢复到漂移前的形态,那就能发现鸟类初始迁徙的路线其实就是直的,是沿着古地磁显示的南一北磁线方向直线迁徙的。也就是说,候鸟早期迁徙定向的依据是地磁,只不过后来随着地块的移动、变迁,才逐渐演化成了现在这样曲折蜿蜒的迁徙之路。我上初中时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叫“动物的远游”,那里面就介绍了一个把燕子带到大型湖面中放飞的实验,结果多数燕子迷失了方向,未能返回老巢。这项实验证明,虽然候鸟的种类很多,定向方式也各异,但起码候鸟之一的燕子不是靠太阳和地磁定向,而是靠熟悉的地标、地貌定向。

      从一些候鸟放弃地磁定向,仅凭极强的记忆力来识别地标、地貌定向迁徙,可以认为这种定向方式比观测太阳、感测或识别地磁用以定向要省力和简单得多。由此也可以推测,尽管信鸽有多种器官能在辨别方向上起到作用,但在实际应用时,只会采用它们感觉最能节省精力的方式来定向,在常用的定向方式遇到干扰时,换一种定向手段,效果可能会差得多,那结果或将导致要飞很多冤枉路,甚至找不准回家的方向而迷失。

 

信鸽采用的定向方式

      鸟类和信鸽定向之谜,一直是科学界研究的课题之一。上世纪60年代前,已经发现了信鸽会在有太阳时靠太阳定向,阴天靠地磁定向,以及判别次声来定向,前苏联还发现了信鸽具有靠重力定向的能力。再以后,发现了信鸽也可以依据道路或路标定向,甚至凭借磁力线定向。境外的信鸽杂志,还刊登过拆掉旧棚,在原址旁边新盖一个鸽棚,再参加比赛就飞得一塌糊涂,这似乎揭示了旧巢气味也可以用来定向,或者说新巢气味影响了定向⋯⋯

      信鸽居然拥有如此多的定向方式,似乎无所不能了,怎么还会丢失呢?其实信鸽的这些定性能力,并不是随时都能拿出来用的,是否习惯使用或能采用哪种方式定向,跟巢地的地质、地理环境有关。而由于信鸽的起源属于留鸟,让其获得燕子依据地貌识别飞行路线的能力几无可能,只能从最原始,也是地球上的动物、昆虫最常采用的依靠地磁或太阳定向做起,将其作为首选或最主要的定向方式。

      根据美国康乃尔大学对鸽子定向能力的多次实验,证明鸽子是否采用磁场定向,与其饲养地的磁场变化强度有关:磁场梯度变化明显的,鸽子一开始就会感知、注意到这些磁场的变化,并利用它定向;磁场梯度变化平缓的,鸽子忽略磁场的存在,改用其它方式定向。其中,采用磁场定向的鸽子在飞归途中可能会面临一些“陷阱”,即飞越地震断裂带或磁场异变地区时会犹豫不决,影响判断而延缓归巢速度,特别是在上述这类地段放飞,迷失的概率很大。

该研究也发现,虽然多数鸽子会在上述地磁异变点放飞后迷失,但还是有个例能从容归巢,他们认为这些个体可能获得了“特殊”的定向能力。换成我们的说法:是抗逆性强的信鸽。

      由这些实验所得出的研究结果看出,鸽赛活动,巢地的“地磁环境”非常重要,有幸把鸽舍建在地磁场变化平缓的地点,对提高归巢率会有很大的帮助。

 

靠磁感定向的缺陷

      拿笔者曾参赛过的北京地区公棚为例,已闭棚的正明公棚无论怎么小心谨慎,都大批的放丢鸽子,不得不放弃经营;亿丰万豪也因类似情况而停办,老牌侨友公棚每年从训放起就举步维艰,十几年很少飞过几次像样的成绩,这都与其公棚场地座落在了地震带上或在地震带附近脱不了干系(从‘北京市断裂分布示意图’上比对得出,下同)。虽然这条断裂带很细小,但磁场强度与周边明显不一样,鸽子还是较易感觉出来并加以应用,从而养成了感测地磁辨识方向的能力。而河北一河南北部区域是历史上平原地带发生过地震最多的地区,强磁地域有很多,特别是北京很多公棚决赛地都选在了河南濮阳,濮阳本来就是矿区,加上前几年濮阳北10公里的清风有过一次4级以上的地震,已经震乱了那片区域的地磁场,选在那种地点开笼放鸽,让凭感测地磁辨识方向的信鸽们有多少把握和自信冲出强磁“陷阱”呢?

      而源翔.克劳沃公棚则很幸运,没有建在断裂带附近,在这个棚址训养、起飞的信鸽,有很大机遇不是采用的地磁定向,那么它们多数在飞临地磁紊乱区域时就不会受影响。所以其每年的决赛成功率要比周边兄弟公棚高得多。笔者发稿前,11月18-19日这两天,先后受西藏林芝、印尼海域强地震造成的大区域磁场紊乱影响,国内无论是训放还是比赛,很多赛事当天归巢率大幅骤减,仅从“科汇”赛事直播中查到的7家比赛单位来看(天气正常),北京克劳沃200公里放3948羽,当天归3577羽,归巢率高达90%;其余6家公棚或赛鸽中心,以及协会、俱乐部150公里以上的归巢率都远远低于克劳沃,归巢率不足三分之一的比比皆是。

      可以预见,对幸运的源翔.克劳沃公棚来说,只要养好、控制好疾病,训放、比赛别选在雨雾天里(毕竟鸽子是太阳鸟,恶劣天气才会给鸽赛造成最大的灾难),什么空间环境恶劣,地震、地磁影响,基本可以不予重视。这也是同天在磁异常赛况下举行比赛但飞得好的认为地震不会影响赛鸽归巢,飞不好的才感觉是地震惹的祸,谁也说服不了谁,多年争执不下的原因,还是没弄明白双方所使翔的赛鸽定向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罢了。

 

信鸽感测地磁的器官

      信鸽在生存环境里最重要的器官是眼睛,信鸽的视觉在站立时对朝自己移动的物体反应很敏锐,对飞离自己方向的却视而不见,这是其视觉上的特点。然而信鸽在空中飞行时的视力其实很有限,否则就不会撞电线,也不会在最初训放几公里时在天上盘旋太多时间(人眼都看到棚址了,鸽子就是不能迅速朝家飞;当然,也可以认为鸽子是在使用磁感定向,不太需要视觉的帮助,而闭上了瞬膜,视力距离有限所致);但是鸽眼可以通过自身生物钟来确认眼睛看到的太阳位移规律,用于定向;也可以通过眼睛看到磁力线,并以此帮助定向。但当阳光充足(黄色光偏高)时,会扰乱它们分辨磁力线的能力,影响定向。雾天更能影响鸽子的视线,看不到太阳的位置,也干扰了它们寻找磁力线的能力。所以有经验的司放员这几年才会在“雨雾天不好飞”的基础上,进一步感悟出“大晴天也不好飞”的新概念。

      信鸽另一个对辨识地磁有用的器官是内耳。上世纪60年代我国鸽界就有信鸽是靠“耳朵”辨识地磁而用以定向的说法,只是本世纪初才由日本一个大学的校长(鸽友)通过切断内耳中相应部位的关联后,再拿去放飞就无法归巢的实验所证实。

      这一实验可信度应该是很高的,毕竟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地磁场变异强度很大,鸽子很容易学会使用感测地磁的方式定向。做过微创手术后的信鸽放飞后不能归巢,不难得出内耳(平衡器官)中的某个部位,就是信鸽感测地磁之重要器官的结论。

 

潮汐力对赛鸽的影响

      阳光的照射能使地磁早晚和中午之间变化十几个伽马,相当于平原地带的十几公里,习惯早上近距离训放的信鸽,如果突然改在中午训放,那就会发现它们在同等距离上耗费的时间被加长,或者有个别当天都飞不回来(那是因为它感觉此时放飞地的磁场强度就是巢地)。而距离地球更近的月亮潮汐力对信鸽的影响更大,海水每天的潮起潮落,就是太阳、月亮周期运转产生吸引力表现的印证。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是潮汐力最为强大的日子,在这几天,一个是潮汐力会影响动物的情绪,二是排山倒海的巨浪拍打海岸所产生的次声,会以每小时上千公里的速度传播得很远(历史上的次声传播最远记录是绕行地球三周),已知信鸽能够听到次声,而信鸽的听觉器官与内耳相连,在超出平时数倍、持续高强度的次声波惊吓及干扰下,能有多少信鸽不会受影响,还能正常感测地磁、定向呢?要知道,在人类世界里,次声也可以作为一种武器,是可以杀死人的。

      当然,次声的传播也会有一定的方向性,与钱塘江同纬度由东向西扇面地区受的影响会大些,南、北方向地区的感受会小些。

地震也会产生次声波。有一次去河南开封铭翔公棚看决赛,当天有地震发生,受此影响,归巢后的数百羽赛鸽明显累得不行,却集体有气无力地低空绕着鸽棚盘飞了至少2个小时不落棚。

      不要认为境外地震离我们太远,不会波及到中国内陆。经多年观察发现,台湾省4级地震4个小时后,日本6级地震6个小时后,中原地区就能轻易感受到其影响力,并影响到一些地区的信鸽定向。

      鉴于“八月十五”(实际是从十六开始,潮水有滞后性)及地震所产生的次声波会影响信鸽定向,只要不选在“八月十五”期间或地震发生后的当天放飞、比赛,就可以避免无妄之灾。

 

使翔什么样的信鸽

      信鸽比赛有其一定的时效性,往往不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超出《规则》约定的禁放范围刻意推迟比赛,因此,组织比赛丢失赛鸽在所难免。对于参赛者来说,只要有条件或能力尽量使翔抗逆性强的赛鸽,努力把“太阳鸟”培育成“全能鸟”,那就可以实现少丢鸽子的目的。

信鸽起源于欧洲,欧洲利于信鸽竞翔活动的区域地震不多,产生抗逆赛鸽的概率不大,从那里直接引进的信鸽是否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全凭运气。只有在地磁环境变异较大的地域适应、进化后的信鸽,才会有这种超凡的抗逆性能力。因此,想要有较大把握引进抗逆性强的信鸽,最好从地磁环境变异较大的地域着手。比如,日本、中国台湾的获奖鸽,都是在“恶劣”的地磁环境中冲杀出来的。国内北方的唐山(上世纪70年代的大地震),西南的重庆、四川(汶川、九寨沟等地震),赛鸽难飞人尽皆知,在这些地区还能飞得好的,自然是抗逆性很强的赛鸽。

      其实北京地区也能发掘出类似的赛鸽,比如将正明、亿丰万豪、侨友的公棚改成小型规模的联盟赛或寄养棚,虽然归巢艰难,可总能把抗逆性强的好鸽子淘选出来吧?从这里飞出来的赛鸽,再送哪儿飞都不怕!

专栏作家发表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上一篇:《察哈尔女性敖包的祭祀》布面油画下一篇:烫画作品《成吉思汗》

信鸽小工具

App下载

官方微信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