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去了一趟丁山,又一次造访东坡书院,虽无鸡黍之约,也无买田筑室之妄想,总觉得既来丁山不看看先生祠堂,就像进宝殿无视神佛一样,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到家一问啥都不知道的现代旅游通病,白搭了钱,浪费时间,让导游累得你够呛。
2013年书院重修,修旧如旧,还是老样子,仍无一添置,照旧后面的厢房仍空着,到是二进园的东厢房里有日本人送的几件东西,也不知是真伪,真伪倒也无关紧要,只是《寒食帖》、《渡海贴》等唯独不见常州之作,如“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又“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这类诗作。那么,这方书院委实让人如坠五里迷雾。西面院子的几块碑还是原样子镶在那,为首的还是那块《楚颂》石刻。
我就是不明白,东坡书院给人的是什么。10元钱一张门票,进得去空转一圈,既没有先生的经典书法,也没有可供游客崇敬想象的预留空间,里面一尊紫砂塑像做的威严尊贵,如果手里拿着箭,活脱一个高大英武的射雕英雄,对形象这点暂且不表,因为自己也是搞艺术之人,对同行不便指手画脚。左右挂画内容是东坡先生在蜀山的一些典故,如独山易名、竹符调水、捐带造桥等,再往里的套间挂画内容就不免让人纳闷,全是当代丁山名人,有教育家、科学家、企业家等,不知当时的设计理念是想说明前有东坡先生,后有比肩一代仁人志士,香火传承的意思;还是的确难找先生资料以衬托书院空荡冷落,藉此予以充充数;要么就是修建时诸位赞助过钱财,共和国八十年代后新兴投资约定程式,谁投资谁受益,无可非议,反正政府没钱,君不见中华大地上那么多的庙宇均有功德碑,上书赞助人名,有的连同赞助数额都一并刻上,可以说做的十分严密,以防其中有作弊者蒙骗神灵多贪庇护,这点影壁前言里没有注释,不过书院、祠堂与庙宇不是一码事。似蜀堂廊前柱子上的楹联还确有些模样,朱漆绿字“琼林花草闻前语,罨画溪山指后期”,先生的诗句,现代书家的墨迹,也算是给如此空旷没落的书院有点点缀。
今天毗邻书院的老街(制壶),也已经是只供游人观赏的一把残剑,虽然两个不同时代的旧建筑,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项,蠡河边独山下正因这些成就了不可小觑的风水,使这两个旧日的显赫繁华宝地,在今天显得越发苍白和无助的世情下而自鸣得意,得意的是,有此名头大可不必担心面临无休止的开发大业,面对书院的介绍“大门轩昂宏阔,院里古林幽茂。”来空谈书院,看到的也只不过是一个文学家、书法家的名头。
制壶老街虽然空空荡荡,但是从里面传出的断断续续锤声中知道有人做壶,这条老街依旧保留着往日的习俗,门里门外绝没有为招揽生意而刻意的笑脸,一准是谦恭尊敬的样子,先生,喜欢什么?你可以看你喜欢的,也可以拂袖另选门店,依然是如同一个学校训练的微笑,一样的不卑不亢,所以有人说,壶与人是有缘分的,无需委曲求全,该是你的就一定会到你手里,而你得不到的不全是钱的问题,是它原本就不该从你而归。做壶大师的故居牌子仍在门前守着,迎接参观的人前来拍照留影,老街的访客一定是有着怀旧情怀的人或摄影爱好,他们更喜欢小雨纤纤风细细的天气,寻那种味道,做到黄昏人悄悄,更应添得朱颜老。那种情调是流连老街人的心境。但是旅游大巴只到紫砂陶艺馆,引领游客参观购买纪念品,匆匆的游客们是没有心情来看老街,更谈不上瞻仰书院,无论你是大江东去,还是一蓑烟雨任平生——不搭界。
凌海 2015年
专栏作家发表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