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概况
2008年5月底,一位鸽友的育雏工作出现了问题。在育雏棚饲养的种鸽正在繁育着准备今年参加特比环大赛的幼鸽,刚开始十分顺利,但是近20天来,刚出壳1-4日龄的雏鸽出现零星死亡,自己使用了一些常用抗生素进行了饮水治疗,但是基本没有作用,于是到我院就诊。
主人介绍:
死亡多在雏鸽出壳后几天内死亡,呈现零星散发的状态,死亡时通常没有明显的异常症状,且吃喝正常。送到我院检查的死亡雏鸽,在清晨被发现死亡的时候,嗉囊里还充满了晚上种鸽喂给的鸽乳。
病理解剖:
尸体以脐孔为中心直径一厘米范围的腹部皮下有大量的淤血,爪子没有干瘪脱水的迹象。尸体解剖见到除了小肠由于鼓气而严重肿胀外,其他脏器基本完好。在剖检过程中,只发现肝脏稍微有肿胀和针尖大小的土黄色梗死灶;脾脏有严重的出血,其他部分没有明显肉眼可见的病理变化。
实验室检验:
无菌手段取得肝脏触片和心脏血液涂片,用革兰氏染色后使用油镜观察,发现两个涂片中均发现两端钝圆的小杆菌,菌体为红色的革兰氏阴性,两端呈深紫色,有荚膜(如图1显示)。将病料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在摄氏37度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有无色半透明的水珠样的小菌落(如图2所示)。用培养的细菌再次涂片,经过革兰氏染色,和在心脏和肝脏发现的细菌形态完全一样,只是着色较前者稍微淡了一些。
但是这种细菌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得并不旺盛,于是针对这种情况又改用了麦康凯培养基继续培养,一式两份,一个培养,另一个做药物敏感试验。在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较为旺盛,药敏试验在12小时后就能够看出结果了(如图3所示)。实验结果表明,该细菌对于头孢曲松钠(图3中的7号)、头孢噻肟钠比较敏感,药敏纸周围不生长细菌的范围最大(图3中的1号),对于氯霉素中等敏感(图3中的6号),青霉素、庆大霉素(图3中的2号)、恩诺沙星(图3中的4号)几乎没有作用,细菌已经长到了药敏纸附近。
回归试验:
为了证明所分离的细菌就是导致雏鸽死亡的真正原因,又进行了动物回归试验。将细菌培养物融入到生理盐水中,分别对一只30日龄的幼鸽和一只一岁的年轻鸽进行肌肉注射(如图4所示),并观察注射后的反应。幼鸽于4天后死亡,尸体解剖发现各个脏器存在明显的出血症状,特别是心脏管状脂肪出血点明显,十二指肠粘膜也有较为严重的出血,在死亡幼鸽的内脏中,又分离出了上面描述的细菌。青年鸽的情况比幼鸽好,只是在接种后3-5天出现了精神不振、食欲废绝的症状,但在第六天,在没有进行任何治疗的情况下,精神和食欲都有所好转,只是一直排出水便。
诊断:
该病例的各项特征描述较为符合文献中对于巴氏杆菌的描述,随即确定为巴氏杆菌病,治疗的有效药物为头孢曲松、头孢噻肟。
关于巴氏杆菌:
巴氏杆菌病又称为禽霍乱、禽出血性败血症。各种家禽都易感染,不同家禽之间可以互相传染。北京地区多发生在高温、潮湿、多雨的夏秋季节,也有在其他季节零星出现的病例。巴氏杆菌病在赛鸽多数表现为急性型过程,可以见到毫无症状的突然死亡,而慢性型发病的赛鸽可以自然耐过,成为带菌而不发病的病鸽。本病对于各种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不强。直射阳光和干燥条件下很快死亡。
其对热也很敏感,56度15分钟、60度10分钟就可以被杀死。常用的消毒药物均可短时间将其杀灭,3%的石碳酸、5%的石灰乳、1%的漂白粉、0.02%的升汞作用1分钟即可杀灭该菌。死亡禽鸟的体内该细菌可以存活1-3个月,在冬季存活的时间可以更长。
病例讨论:
1.鸽群中经常见到散发的巴氏杆菌病例,经常由带菌的成年鸽为传染源,通常找不到真正的源头。只有在鸽群繁殖、气候变化、训放和比赛等应激反应时发生。应做好鸽棚的清扫消毒工作,为赛鸽提供清洁的食物和饮水,减少棚内赛鸽的密度
2.此次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反映出了一个问题,就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问题。在兽医领域经常使用的青霉素、庆大霉素、恩诺沙星等当家药物,在这次实验中,细菌均产生了耐药性。而筛选出的敏感药物是鸽药市场上不多见的头孢类药物和已经停止使用很久的氯霉素。
3.尽可能地减少感染源,巴氏杆菌病作为一种传染病,可以被麻雀、其他宠物鸟、“天落鸟”等传播。除此之外,有人提出昆虫也可以传染此病,特别是附近有携带病菌并且暴露的动物尸体,可以通过昆虫污染饮水和饲料。
4.为了避免巴氏杆菌和其他疾病复合感染,应做好副粘病毒、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球虫的预防工作。
专栏作家发表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