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有关于参加春季赛事和参加秋季赛事的选手鸽分别应该适宜在什么时间作育的话题,有多家信鸽期刊已经发过不少探讨性文章了,而且每一篇佳文也都说得有理,谈得深刻,论得全面,议得精僻,让人受益匪浅启发很大。但是,皆因为撰写文章谈说此事的作者所处的地域不同自身的条件各异、所以各自所亲身实战收到的效果也就有着很大的差别。因而,在面对这么同一个问题方面,各自所持的观点不同,认识不同,角度不同,处加参加比赛的赛局<比赛距离>不同而给广大读者总结出来的最后答案自然也就大相径庭、差异不小。对此,有人主张参加明年春季比赛的选手鸽放在今年春季作育,支撑这种理念的着力在于:春季比赛鸽年龄稍大一点有优势,也有人却抱以秋季比赛鸽的年龄稍长一些有利的认识和态度。当然,至于春赛鸽和秋赛鸽年龄方面的不同意见之争,笔者不敢妄言。实际上,长期以来,这就一直居于一个“仁者见人,智者见智”的问题,就是说压根就分不出个谁对谁错,事实上也根本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现象在赛鸽界原本就居于司空见惯的事情。
有鸽友认为,当年的三月份至五月份正值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温度适宜,动植物的生命力旺盛。再加上种鸽经过一个冬季的休养生息,生理机能处于顶峰时期,绝对是作育秋赛幼鸽的黄金时节。但也有鸽友认为:九月份至十一月份秋高气爽自然气候相对稳定,冷热变化幅度不是太过剧烈,种鸽经过一个盛季节的休养调整,特别是经过了一场完全到位的大换羽之后,鸽主们无不精心呵护全方位管理,从饮料到保健品,样样到位。因此,换羽之后一段时间内的种鸽借助换羽期间及换羽刚刚完成后的丰富营养而身壮体健,状态极佳,正是作育来年春季选手鸽的最佳时机。总之,主张各异意见不同,至于明年春赛的选手鸽今年春季作育也好秋季作育也罢,或者当年春季作育的幼鸽当年秋季出赛,而当年秋季作育的幼鸽放在次年春季出赛之争,双方各自都有充足的理由达不成共识。其实也很正常,细想一下,关于鸽子方面的事情,无论是种、养、训、配环节,还是饲喂,管理、用药、调整环节,又有哪一方形成了共识达成了统一呢?
坚持今年春季作育明年春季出赛的用意不外乎三个主要方面的考虑。一是鸽龄,今春作育的选手鸽到次年春季参加比赛的时候已是够或者将满一周岁,其身体结构基本定型,生长发育已经成熟,心理素质趋于稳定。二是应对突然变化的极端天气较为有利,春赛时节也是气候变化最无常的时期,开笼之时尚是蓝天白云万里晴空,转瞬间便风起雨至的情况时常际遇。但凡鸽龄转长的老鸽友都知道、年龄稍微老辣一些的选手鸽,在应对复杂天气条件方面确实显得冷静沉,这方面表现出来的优势性状不是冲劲实足的“楞头青”选手鸽所能比拟的。稚嫩选手在最佳气候条件下虽然冲劲实足,但是,一旦遭遇意外险象便神色慌张,方寸大乱,并由此造成导航定向系统大大受到干扰,飞失数量自然也就会增加。三是鸽主人的心理作祟使然,因为前一,二孵大都在早春和中春时段完成作育<抽蛋交由其它鸽代孵代哺除外>,基本都是送往公棚,配戴当年秋赛特比环或者留作参加秋季其它重要赛事,而春末<包括初夏时节在内>作育的幼鸽打当年秋季赛事显得鸽龄太小,弃蛋不孵吧,又是一年之中最佳作育季节的产物,确实有点难舍难弃,于是就只能孵化出来留为明年春季的参赛鸽。除此之外,可能还有另外一重考虑,就是今年春季作育的幼鸽参加明年春季的赛事,皆因为二头都逢春,首先在自然气候,比如冷热,风向、气流、空气干湿度等条件方面趋于相似,差别不会太过悬殊、避免或者至少减轻了过于强烈的应激反应。也可以这样说:春季作育的幼鸽,算得上是当年秋赛和来年春赛皆可出赛的“双赛季鸽”,一孵两赛兼而有之,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仅就作育幼鸽所需要耗费的时间得到一定程度的节省。而秋季虽然变是最佳的育鸽季节,其主要有利条件是鸽子进行完大换羽之后,人人皆必须供以质量最精良的食物,以及所需的保健品,用最有效的安全性能高不利作用几乎为零的鸽药产品,以及最得当最系统的全面调理流程,以帮助种鸽尽快恢复体能,补充能量储备动力,其举措实际上也可谓双益,第一是为种鸽即将秋孵明年春赛鸽扎扎实实做好孵前准备:第二是让即将参加本年秋赛的选手鸽养精蓄锐强化体能。总之,促进种鸽生理和心理升至巅峰状态,以利于作育出优质后代优良精品。再者,此间作育的幼鸽待来年出征春赛时更是一个最合适不过的黄金月龄。不过,短极也是有的,比方说种鸽作育幼鸽的时间性就不够宽余,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种鸽繁充子代的数量。从初秋到初冬,中间跨度暂短,如果每产一孵蛋都由种鸽自己亲力亲为抱孵哺育的话,至多也就二对还不算从容。当然,这方面的局限性对于“以精为重,以少为强”的小门小户来讲倒也不妨其事,但对于那些“以量为强”的大户可能有些不便。当然,其中有一部分大户的秋季孵鸽计划可能只是对参加来年春赛选手鸽队伍的补充,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选送明春公棚或者地方特比环赛的“特孵幼鸽”,“专孵幼鸽”之类,如果不是专门作育新生代种用鸽的话。
就针对参赛鸽而言,到底应该是今春育今秋放好呢?还是今春育明春放好?或者是今秋育明春放有利?实际上这个问题不便一概而论,因为其中所牵扯的面比较广,外因条件多,所以任何人谁都不敢也无法给予一个肯定或者否定的答案,需要视具体的情况而议。比方说鸽系的成熟早晚,比赛距离,同时还包括每一位鸽友所在的不同地域,地理状况,常年主要的气象条件,飞翔线路的地貌牲,复杂程度⋯⋯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因素。所以,对于什么时间作育的幼鸽适合参加什么时间的赛事不能搞“一刀切”,不能同日而语,要分别对待。
仅以笔者为例,在2008年以前一直采用周岁鸽打比赛的惯例,也就是明年的春赛选手鸽在今年春季作育,明年的秋季选手鸽在今年秋季作育。老实说,当时本来就受到鸽棚空间面积挟窄的限制,当年秋季根本不敢过多作育来年参加秋赛的选手鸽,因为不大的棚舍内被春季作育的明春选手鸽占得满满当当。如此一来,大部分种鸽一年之中基本上只有一次作育子代的机会,除少数已经证实的最佳配对外,其余种鸽可以说连改配的机会都少得可怜!非得等到来年春季比赛打完后才能根据子代的表现情况得知其父母鸽的搭对是否合配,就这样一来二去的种鸽年龄延误大了,而且一生当中作育手代试翔的频率也不高,白白浪费了种鸽资源。起初把鸽子养到满周岁才送其参赛的原因,主要考虑到笔者所在的勉县地处秦岭巴山山区,地理条件不占优势,山大谷深林密集多,外加气候变化反复无常等多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虽然每年春赛最远放到五百公里的青海省境内,秋赛最远放到四百二十公里的甘肃省首府兰州市,单从实际赛程距离上看,无论春赛终点站还是秋赛终点站确实不远,但皆因为整条赛线处于特殊的地形地貌,所以鸽子飞得很艰难,也正是由此而尽可能把选手鸽的年龄养得老成一些,以求得归巢性能可靠一点稳定一点。遗憾的是,理念与实际远非一回事,经过多年赛场的实战验证,收到的效果跟想象相差甚远。顺便插一句:目前笔者周围几个比较熟悉的鸽友偏不信邪似的仍然坚持这样作育选手鸽,却鲜见他们走上领奖台。直到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的那年秋赛,笔者因重搭鸽棚而需要精减鸽子数量,其中作为来年春赛的种子选手鸽当居首要裁减对象。于是,就在当年秋赛中将一批月龄在五至七月龄的幼鸽连同几羽二至三岁不等,其中包括春季飞过五百公里的归巢鸽一并送上了赛程。万万没有想到,奇迹偏偏就在这场赛事中发生了,七羽幼鸽放到决赛<420公里兰州>站上不但一羽未失,而且还获得了以亚军为最佳成绩的好几个名次,而几羽周岁以上<包括春季五百公里归巢鸽在内>的成年鸽居然无一归来。此次的偶然便用幼鸽出赛获得成功虽然是歪打正着,但也由此而彻底改变了育鸽出赛时间方面的习惯,完完全全采用今春育鸽今秋放,明春赛手今秋育的模式,数年下来,如法炮制的效果还真的挺好。除了显著的比赛良效,笔者还明显感觉到用于养鸽的开支也减少许多。因为改用了春育秋赛和秋育春赛的快速流转方式,棚中很少再囤积被白养闲喂的“压棚鸽”,既给现有的鸽群滕出了有利于健康的足够空间,更重要的是加快了种鸽调配,育雏,检验的周期速度,为尽早尽快测试出种鸽的“黄金组合”缩短了时间,可谓是一举多效的育赛妙招。
最后需要特别解释一句:至于春育秋赛也好,秋育春赛也罢,笔者个人也仅在五百公里路程以内比赛有过经历,而超过这个赛距以上的情况如何?实话实说,笔者真的没有尝试过,自然毫无经验总结,故尔不敢瞎吹胡论!与此同时,本文所谈拙见,在其他地方是否适用?尚需广大鸽友根据各自所处的当地实际自然环境和各方面自然条件视把握灵活实施。一孔之见,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专栏作家发表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