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民
山东省邹平县人,一九五一年生,汉族。热爱医学,常年致力于信鸽的鸽事科研。一九七零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应征入伍。曾在部队受过多年的特殊教育和训练。曾受过多位知名医学名人的指教与专业性的技术传授;曾多次参加过重大畜禽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负责过畜禽重大疫病的组织防疫与统计工作,担任过区域性畜禽病防疫联络网的网长。从部队至今喜爱信鸽,从事信鸽的鸽病探讨和鸽事科研四十多年,被国家级专业性刊物和国内多家杂志社聘为撰稿人、特约通讯员、鸽病专家、顾问。现任中国信鸽协会会刊《中华信鸽》杂志的鸽病科研撰稿人,中国海峡两岸赛鸽中心鸽病防控总顾问和多家鸽棚的顾问。现已在多家报社、杂志社、期刊社、网站及多家重要媒体发表各类型的专业性稿件和论文五百多篇。对养鸽、训鸽、治病、配药有一套独特的技术。被亚洲鸽联副秘书长聘请为“鸽病防控总顾问”。
详情>>

浅谈鸽病“脂肪泻”

        所谓的“脂肪泻”,是指赛鸽,因食用了含油脂高的籽粒食物后引起的一种“脂肪性腹泻”。

        这里所指的鸽子的“脂肪泻”,就是指的:赛鸽因食用了花生、生油菜籽、油茶籽、花椒籽、麻籽、红花籽等各类含油脂类高的、赛鸽难以消化吸收的油类籽粒食物,以及某种动物类油脂,而发生的一种“脂肪泻”。

        因很多含油类高的籽粒,给鸽子一次性、或多次的、或连续性的,给鸽子饲喂多了,鸽子对食入的大量的油类籽粒,不能被消化系统内的分解酶、消化液所分解,不能被鸽子的消化系统所直接吸收,因此,这些油类籽粒所产生的油脂,就会在鸽子的消化道内变质,就会沿着鸽子的消化道,出现油脂性滑泻,医称“脂肪泻”。

        鸽子,因没有储存胆汁的胆囊。由肝脏肝细胞分泌的胆汁,在鸽子肝脏的作用下,把胆汁直接送入鸽子的十二指肠和小肠,在肠道中,将油脂类进行分解与转化、乳化成微滴;再由胰腺分泌的脂肪酶等消化酶,帮助油脂类物质完成终极变身,将其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再被鸽子的消化系统和肌体吸收。

        如果一次性给鸽子饲喂过多的、含油类高的油脂类籽粒,而因鸽子消化系统的胆汁、脂肪酶的含量有限,所以就无法将脂肪类物质全部分解、吸收,就不能将消化道内的脂肪类物质所利用,就会把难以分解的、多余的油脂类物质排出体外,因此,就会出现“脂肪泻”。

        通过“赛鸽研究所”对鸽子的科学试验后证实:给鸽子饲喂过多的、含油脂类过高的籽粒食物后,鸽子出现“脂肪泻”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赛鸽饲养者,对赛鸽不科学的喂食习惯,一次性的给赛鸽饲喂过多的,含高油脂类的籽粒食物,或长期的给赛鸽饲喂高油脂类的籽粒食物,都能引起鸽子的“脂肪泻”;

        赛鸽因某种与肝脏有关的疾病、或因赛鸽某种消化系统疾病、或赛鸽的肝脏有某种疾病而引起的分泌胆汁不足,或因赛鸽的胰腺出现器质性病变,都能引起赛鸽出现“脂肪泻”;

        在赛鸽的胰腺出现病变,赛鸽肌体内消化系统的脂肪酶等消化酶不足时,也能引起赛鸽出现“脂肪泻”;

        赛鸽出现什么样的腹泻才算是“脂肪泻”呢?

        如今,赛鸽的腹泻病种类很多。但是,赛鸽的“脂肪泻”既然算得上是一个病种,而这种赛鸽的“脂肪泻”病种,当然就有赛鸽“脂肪泻”的独特性。

        就赛鸽的“脂肪泻”病种而言,赛鸽的“脂肪泻”有以下特症:

        赛鸽的排便次数相对而多;赛鸽排出的粪便量相对多,而比病前增加;而粪便呈灰白色或浓郁的绿色,有粘性,病情严重者,粪便的臭味比较重;

        赛鸽发生“脂肪泻”时,病鸽的腹部胀满。用耳朵靠近病鸽的腹部时,能听到病鸽的肠内有肠鸣声;在细观察病鸽时,能发现,病鸽有时在用力排气;在解剖病情严重的病鸽时,能发现病鸽的肠道内,有未被消化的食物;病鸽的肠腔内,有泡沫状积气;

        病鸽在出现“脂肪泻”病症后,病鸽的肌体体重很快下降,病鸽的肌体营养出现严重不良等。

        赛鸽如出现长期“脂肪泻”,就会造成赛鸽的肌体出现大量的营养物质丢失。如果对病鸽治疗或用药不当,赛鸽的肌体就能发生,因营养不良性贫血而软弱无力或瘫痪。

        笔者今通过《赛鸽天地》杂志,提醒各位养鸽者,给赛鸽科学饲喂含油脂高的籽粒食物是利,否则是害。

专栏作家发表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上一篇:警惕赛鸽红眼病下一篇:科学使用恩诺沙星

信鸽小工具

App下载

官方微信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