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了解把握解鸽子的性能,我会将所有一岁鸽送去参加比赛。不过,参赛前一定要将它们产下的第一窝卵孵化,保留其后代,以便在秋季举行的幼鸽赛中做进一步的验证。如果把注意力全都集中于应对当前的比赛,就有可能错失利用年轻鸽繁育出优秀赛鸽的机会。有的些鸽友在刚开始养鸽时能够取得一些成绩,但过了两、三年便归于沉寂,问题很可能就出在这里。我想再次提醒大家,年轻雌鸽是十分娇贵的,所以在上路之前一定要用它们的卵出一窝小鸽。
对于外壳存在轻微破损的鸽卵,只要卵膜没有损坏,可以在破损处粘贴一小块剪成圆形的橡皮膏,这样依然可以孵化。当然,假如不是特别珍贵的鸽卵,就应当予以淘汰了。鸽卵通常在第十八天孵化,此时会有个别雏鸽不能破壳而出,其原因是雏鸽身体虚弱或卵壳太厚。判断雏鸽是否健康的手段,主要是检查破开的卵壳内侧是否粘有血丝。雏鸽发育良好时卵壳十分干净,而且内侧没有血丝(残留的血管)。如果卵壳的内侧粘有较多血丝,则表明雏鸽发育不良,脐带没有完全收缩。我们繁育赛鸽的目的,是为了在远距离比赛中战胜数以千计的对手而夺魁。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使自己的鸽子具备聪慧的头脑、完美的体型和健康的体魄,这三大要素缺一不可。所以,对身体孱弱的雏鸽必须坚决淘汰,否则即使费尽心血把它们养大,我们所做的一切也都是无用功。赛鸽的繁殖绝非多多益善,饲养十只精英鸽远胜于饲养一百只平庸鸽,而且获奖的概率更高。
在雏鸽出壳之后,管理的重点就是要仅可能让雏鸽获得充足的营养。有些亲鸽(尤其是雌鸽)对抱卵和育雏格外专注,由于不舍得走出巢房而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所以,从开始抱卵时就应当在巢房内放置食罐,为其补充麻子、小麦、金丝雀虉草籽、带壳稻谷等小粒饲料。饲料的配比应根据季节及亲鸽担负的任务加以调整,在寒冷季节可以加大脂肪的含量,但亲鸽需要在育雏状态下参加比赛时则不宜投喂过多的脂肪性饲料。在巢房内放置单独的食罐,不仅能使亲鸽获得充足的营养并减少体力消耗,还能促进雏鸽及早学会自己吃食。当雏鸽可以站立之后,它们在空腹时就会模仿亲鸽的样子啄食小粒饲料。
到了给雏鸽套足环的时候,我们应当对其发育状况进行详细的记录,记录的内容包括出壳时的状态、肛门周围是否干净、生长中的问题等。在这个阶段出现问题雏鸽,成年以后大多也是体弱多病,无力承担竞翔夺魁的重任,所以还是尽早淘汰为好。仔细观察同一窝的两只雏鸽,有时会发现一只雏鸽的脚爪及嘴喙比较粗壮,而另一只的比较细。出现这种情况时,前者在长大以后多为雄性,而后者多为雌性。对于这样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号码靠前的足环给貌似雄性的雏鸽套上,以便加深印象、有利于日后的管理。英国养鸽家罗宾逊认为“胎毛浓密的雏鸽更好”,我觉得胎毛的质和量质与鸽子的血统特征有关,譬如华普利系、布里克斯系雏鸽的胎毛十分浓密,长大以后羽毛也格外丰满。在这方面,对赛鸽的羽毛要求严格的鸽友可以多加留意。
出壳后二十五天左右的小鸽应当尽早下巢,下巢的时间可以根据天气冷暖及小鸽的发育状况进行适当调整。具体的做法是,早晨在亲鸽喂食之后把小鸽从巢房中移至铺着干净稻草的笼子里。天气晴朗时把笼子置于鸽舍屋顶的最高处,让小鸽全天观察鸽舍四周的景物,傍晚时再把笼子放入鸽舍。由于对陌生环境感到惶恐,小鸽在第一天可能完全不吃不喝,但是我们不能出于怜悯而将其送回亲鸽身边。小鸽从第二天就能逐渐适应笼中的生活,惊恐不安的状态开始缓解。此时饲养者应当按下小鸽的头,让其喝到饮水器里的水,这样它们就会知道以后到哪里去喝水了。由于大多数小鸽曾经在巢房里啄食过食罐里的饲料,所以用三天左右的时间让它们学会喝水之后,再学会自己吃食就非常容易了。通过每天早晚在固定时间给小鸽喂食,小鸽不仅成长迅速而且变得与人十分亲近,会争先恐后地抢食饲养者手中的饲料。
经过五天左右的训练,当小鸽已经习惯了望笼中及鸽舍中的生活之后,就可以对它们进行出舍训练了。在此之前我们应当注意观察小鸽在鸽舍中飞动的能力,能力不足的小鸽会在出舍后摔落到地面,能力过强则可能一下子飞得太远而迷失归路。第一次出舍训练不要选择风力过强或雨后初晴的天气进行,因为在这种天气里鸽子喜欢高飞、远飞,而且前来觅食的鹰隼等猛禽比较多。最初的几天应当把小鸽喂饱之后再放出鸽舍,以免它们因饥饿而游棚。如果你的鸽舍是采用定时家飞的管理方法,应当先把其他鸽子放出去家飞,然后在家飞即将结束时再把下巢不久的小鸽放出。
小鸽在开家过程中发生游棚、飞失的情况经常发生,而且飞失的往往是发育得最好、被鸽主寄予厚望的小鸽,这的确是非常令人痛心的。导致开家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在小鸽尚未完全熟悉鸽舍周围的环境时将其骤然放出。这种情况较多发生在所处位置较低或者被树木、建筑物等遮挡了视野的鸽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当按前文所说把望笼置于鸽舍屋顶的最高处,在小鸽已经牢记周围的环境之后再进行开家。
第二,没有单独的幼鸽舍,小鸽与成鸽混养在一起,小鸽下巢后被其他成鸽追得无处藏身,在鸽舍内没有安全感。
第三,小鸽智力与体力的发育不同步,虽然看起来已经发育得身强力壮、羽翼发达,实际上头脑还不够成熟。这样的小鸽出舍后能够跟随成鸽远飞,然而一旦在中途掉队往往难以独自飞回鸽舍。
第四,饲养密度过大,小鸽为了找到可以安稳栖息之所而离去。有人说这种现象与赛鸽祖先的习性有关,当野生鸽群发展得过于庞大时,其中的部分成员就会脱离大群,去寻找新的居所和采食地。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小鸽已经开家一段时间之后。
第五,尽管饲养者采取了各种对策,但仍然有小鸽在开家时飞失。这可能是鸽子血统的原因,也就是说,该血统具有缺乏韧性、性格浮躁、不耐坏天的普遍性特点。于此成为对比的是,有些血统的鸽子韧性足、耐坏天,其幼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游棚。
专栏作家发表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