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高明的养鸽者是决不会把准备参赛的选手鸽全放在一个赛次上的。道理很简单,鸽子竞翔的成败除了赛鸽的品质以外,还很大程度上与天气或其它不测因素有关。若倾巢出动参加一次比赛,不期遇上恶劣的天气或其它天体的特别运动,如震荡期,太阳黑子爆炸等,就可能造成重大的挫折,乃至全军覆没。那么,下一个赛季的获胜机会也将丧失殆尽,甚至陷入恶性循环。出于这个考虑,我在今年春季的训赛活动中,把 10 羽平时训练有素的参赛鸽编成若干梯队;交替参加训赛,达到了损失小,成绩好的效果。
今年我们崇阳县鸽会春季竞翔训赛的站次分别为空距离 116 公里的武昌, 230 公里的广水,383 公里的驻马店,548 公里的新郑(空距 1000 公里的保定赛因经费超支取消)。放武昌我上鸽 6 羽,均按时归巢。最先飞回的 2 羽飞时不足两小时,为县内近百羽赛鸽之首。这一站县体委为在全县鸽友中激发养鸽积极性,打好参加亚运会全国大赛的基础,出资 300 元对前 10 名进行奖励,笔者独获三分之一以上奖金。随后放广水,我上鸽 5 羽,集鸽时天气多云,第 2 天放鸽后连下 4 天中到大雨,放鸽的第 3 天冒雨归 1 羽,第 5 天归 1 羽,第 7 天归 1 羽,损失 2 羽,有 1 羽失鸽去年训放广水时仅半天归巢。全县这一站损失鸽子在 70% 以上。
第 3 站放驻马店,我上了另 5 羽赛鸽,都于当天归巢。一星期后正式在新郑站比赛,我见天气情况好,鸽会没有安排 700 公里级的比赛,1000 公里级的保定赛还在 20 多天以后,便把已经休整恢复好的 3 羽广水鸽与 5 羽驻马店鸽一并送上了赛程,结果归巢 7 羽,其中,当天归巢的全县仅有我的两羽,获冠亚军。此外,在前 10 名中还获第 4、6、7、9 名。
这次春季竞翔活动由于交通运输问题,我县赛鸽与咸宁地区鸽会一起上火车,成绩各自单列。我在同时进行的比赛活动中,注意观察和学习行家的经验,发现有些养鸽前辈因没有分层分批让赛鸽参赛,把鸡蛋放在了一个篮子里,效果就很不理想。如地区鸽会会长,堪称鄂南鸽界第一高手的张大兴老师傅,他支援给武汉鸽友的赛鸽,一雌一雄 1984 年秋季放北京,获得“兄妹比冀北京归”(《黄鹤鸽志》报道题)的佳绩,在 2000 多羽参赛鸽中获 19 名与 43 名。他本人也屡屡在咸宁地区获 500 公里与 1000 公里比赛的优胜。
去年,这位年逾花甲的老鸽友还获得“建国杯”赛全省综合冠、亚军的好成绩。但他在这次春季竞翔中却因要迁新居,将棚中 15 羽选手鸽从广水起步,站站倾巢而出参加训赛,结果在广水站的灾难性天气里,一下损失了 8 羽,随后放驻马店,赛鸽都回;放新郑,归巢 6 羽。相形之下,竟比我这初学者损失要大,速度要慢。
毋庸置疑,我的赛鸽根底、质量和养鸽水平还处在养鸽活动的初级阶段,与高手进行暗中比较出现的反差,原因显然出在训赛方法的不同上。具体来讲,我的鸽子在广水一站上鸽少,避免了天灾造成的大面积损失;同时,我的参赛鸽子平时加强了训练,正式在新郑比赛前均少飞了一站,体力消耗小,这样以逸待劳,自然在速度上易占优势。即使是每站都没有恶劣天气,那也没有坏处,在以后赛季的实力上因“留了一手”,可能更强大一些。而且对我本人来说,这个私下观察与比较的过程,也是自己学习与探索养鸽之道的过程。由此我深深体会到,欲在竞翔中获胜,相机策略地采用得当的训赛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原载《中华信鸽》1990 年 3 期)
专栏作家发表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