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斌
吴斌:川东人士,忝列《中华信鸽》、《赛鸽天地》撰稿人。跻身赛鸽之途二十载,期间涂鸦鸽文若干。风吹鸡蛋壳,玩的是信鸽。不求文以载道,只求博君一笑。
详情>>

种之迷思

——浅谈工薪鸽友关于“鸽种”的四个误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万事万物,都需要有源头开端,才能生根发芽,繁衍生息,由点及面,由面及片。

      又有言: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于是这起颗起根发脉的“种”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早就有众多赛鸽达人高屋建瓴地说过:鸽飞一滴血。在赛鸽运动中,种养训赛四门功课,种是放在第一位的,也是最能撩拨起鸽友最敏感的那根神经、最能引发遐想冥思的事物。

      由于资金场地物力财力精力等条件的限制和区别,大户强豪们可以花大价钱引进各色种鸽,也可以大量配对繁殖育鸽参赛来检验种鸽的优劣。而工薪鸽友只能利用有限的资金和场地、精力,引种繁育赛鸽参赛。

      现实中,不少工薪鸽友在“鸽种”这个问题上存在一些误区,值得引起重视,反思改进:

一、飞不动,立马就怪种鸽不好。果真如此吗?

      几场比赛下来,鸽友茶馆里总会出现各种抱怨,其中最平常多见的莫过于对自己种鸽的抱怨。

      哎!鸽子种气不够,还是飞不动;还是别人会配对,配出来的鸽子飞得哗哗的;看老子回去不把那只没回来的鸽子的父母杀了……

      这是一种现象,也折射出一种惯性的思维模式:人穷怪屋基,米少怪饭稀,飞不好就怪种鸽不给力。不少工薪鸽友只要赛鸽不出成绩,就立   马怪到其上代父母种鸽头上,一口咬定是种鸽出了问题,于是屠鸽灭门,斩草除根。

      其实,这些鸽友压根没有或者很少反思过是不是不是种鸽的问题,或者说不仅仅是种鸽的问题。

      赛鸽运动之所以奥妙无穷,变化莫测,就在于其左右结果的环节因素很多,从种鸽的引进培养、到配对的选择,再到幼鸽的孵化培育,再到后期赛鸽的饲养调整、训放及参赛,最后才能体现到赛鸽的成绩上,可是说,每个环节都会影响到最后结果的形成。

      其实分析不少工薪鸽友成绩的不理想,更多的问题还是出在饲养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模式上,比如,很多工薪鸽友对饲料的选择不慎,赛鸽长期进食的饲料存在霉变情况,导致鸽子处于生病或者亚健康状态,这样的赛鸽出赛能取得好成绩吗?比如,一些工薪鸽友棚舍本来就建设得不够合理,黑暗潮湿不通风,又不勤于打扫,导致鸽子健康状态不佳。比如,有的鸽友崇尚用药,鸽子长期都在服用鸽子预防药、营养药、提速药……结果是鸽子肝肾受损,难有很好的竞技状态……

      某高手曾经说过:对种鸽优劣的评判,必须建立在其他环节都没有差错的基础上,如果种养训赛的环节存在疏漏错误,那用种鸽后代发挥的好坏来评价种鸽是不够准确的。

      赛鸽没飞好,就找种鸽的麻烦,往往是不少工薪鸽友应对赛绩不佳的尴尬窘态、掩盖事实真相、维护脆弱的自尊心的不理智的做法。

很多时候,该淘汰的其实并不是种鸽,而是它们的主人。

笔者比较推崇的做法是:别忙着去找种鸽的问题,先看看自己各个环节做得是不是足够好。

二、买的时候求贤若渴,进了门来就不当回事。别当叶公!

      笔者曾经走访过很多工薪鸽友,他们对赛鸽运动极其热爱,也愿意节衣缩食攒钱引进好的种鸽,但引进后的一些做法却令我很少困惑费解。

比如某县城鸽友老何,隔一两年都会引进几只价格不菲、品质优异的种鸽,但却很少听说他引进的鸽子有多大的建树。于是我带着疑惑,抽空去他那里参观了一次。

      看完我心直口快、直言不讳地给了老何三句评价:种鸽真不错;养的真不咋的;继续这样养引再多种鸽也是白费。

为嘛这样说呢?因为他棚的空间虽然不小,但地面处理不当,常常有水淌在下面,鸽舍常年都比较潮湿;鸽子长期敞放,他的鸽棚位置很高,经常能关到天落鸟,这些天落鸟很多带病带菌,而关到中意的天落鸟他往往就留下做种。种鸽引进后,基本就开始各种昏天黑地的配对作育,不停换配方,不停作育繁殖后代。不停出现鸽子健康问题,种鸽赛鸽病的病死的死。在饲料和用药上他又极其“节约”,饲料是在农贸市场就近买的,良莠不齐,品质堪忧,药也大多是些“三无”鸽药和人用药。

      按老何自己的话说,每年作育大量的赛鸽,病死多半;年年到比赛的时候能参赛的鸽子也寥寥无几,取得的成绩更是无法提。

因为陌生而艳慕,因为拥有而忽视。引进的时候视若瑰宝,到手的时候看似灯草。老何这种做派在工薪鸽友中不算个例吧?

就像一位赛鸽达人说的:宝马的发动机配在手扶拖拉机上,也跑不过电动自行车。

      能把当初买鸽子的激情用在后面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上,也许成功的几率就会大很多。

      既然花代价买了,就该多用重用,用了就该出成绩。这也许是很多工薪鸽友头脑中的想法。就像《疯狂的石头》里面黄渤演的那个盗贼说的,砸开柜台就抢,抢了就开跑。

      呵呵,真的有那么多应该和理所当然,赛鸽运动也无须那么劳神费力了。

      种,不过只是开始而已,大把的努力,还在后面。正如某位职业赛鸽人的感慨:良种良法加辛勤付出,才能有机会站上领奖台。

      当叶公好龙典故中的叶公的结果,自然也是烦劳多多,自取没趣。

三、摸着石头过河,沿着赛绩作育。做“育种家”只是一个梦!

      十多年前笔者才养鸽子,看到林林总总的国内外名家和他们名鸽良种介绍的时候,心中总会升腾起各种梦想,其中最多的就是梦想成为育种家,拥有自己的独特品系品种。

      于是在后来养鸽赛鸽的过程中,自己也经常会做的一个动作就是给鸽子做回血近交,以为这样才能回血保重,保持血统的纯度,然后走上辉煌灿烂的育种大道。

      后面,慢慢地才明白,赛鸽运动中所谓的“种”其实更多的是对某位名家的尊敬和纪念,是以前那个通讯传媒不甚发达,仅仅靠纸媒、电台电视和口耳传递交换信息的时代所造成的。真正按照动物基因学遗传学来严格考究,其实赛鸽的那些品种品系都还论不上,说成某某系、某某种,不如说成某某家的鸽子更为准确。

      有一些固定的形状特征,有一些可供借鉴参考的遗传规律,有许多让人唏嘘感叹的故事,关于过去的那些育种家和他们的鸽种,既然约定俗成、已经过去,就姑且认之吧。

      未来还有多少鸽友能成为育种家?笔者斗胆喷一句:今后能成为世界公认赛鸽育种家会极少!

      记得有位名家说过:真正能从事赛鸽育种这个行为的鸽友万里挑一,因为育种是一项费钱费时费事的工作,需要优良的棚舍条件、极高的管理水平和雄厚的资金,还得有一颗赖得住寂寞的心。

      这些,显然是工薪鸽友所不具备的。

      笔者也参观访问过一些比较喜欢“育种”的工薪鸽友。有的仅仅凭鸽子的名气和外貌特征,或所谓的“父母上代的优异血统”,就大量作出父女、母子、兄妹等回血鸽子一大堆,然后又往下面繁育,要么是偶有成绩,要么屡战屡败,自己也没搞清楚问题何在;有的棚舍本来就拥挤,用于做种的近亲回血鸽就占了很大比例,杀也舍不得杀,直接放又难出佳绩,而且近亲鸽本身体质就偏弱,极易生病,逐渐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尴尬局面。有的喜欢异色鸽,比如纯白鸽子,就通过近亲繁育来固定这个形状特征,结果到后来鸽子倒是全出白的了,但却飞不动了,一放就掉,搞得哭笑不得,无所适从……

      适度运用近亲配对的方法进行繁殖育种无可厚非,但不少工薪鸽友却为此背上了沉重的负担。这个结如何解开?

      其实很简单,让我想起了奥卡姆剃刀原理。这个原理称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简单有效原理”。正如他在《箴言书注》2卷15题说“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

      我目前的做法很简单:种鸽作育两三对后代,能出一只后代的勉强合格,暂留只;一只以上的优秀,重点使用;不能作出赛绩则及时清除淘汰。至于啥种不种的,啥特殊羽色眼睛的,可以忽略。(此法的前提是其他环节均无差错)

一念起,天涯咫尺;一念灭,咫尺天涯。既然没那个条件拥有机关枪冲锋枪,何必学会扛起一把狙击步枪,指哪打哪?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四、引种需要金钱,更需要头脑。远行不如近爬坡。

      我见过一个工薪鸽友老许,从我认识他那一天开始,几乎每个星期天鸽市都会出现他忙碌的身影,买鸽子,各种天落鸟他喜欢,本地鸽友出售的鸽子他也乐意淘之。开始我以为他是在做贩鸽生意,结果是他真在选种鸽,引进的鸽子他很少出售,即使出售也会低于购入价。

      十多年了,看着他热情澎湃地淘种鸽、经管他那一大群鸽子,却很少看到他鸽子飞出过什么像样的成绩。经常也会有人嘲讽他鸽市买鸽子的狂热,但他乐此不疲,每周末仍然去鸽市淘鸽子。

      我有时候在想:也许鸽市上淘鸽子才是他养鸽的乐趣所在吧。

      其实才养鸽子的时候,我也像老许那样,每周都在鸽市上盘桓流连。后来才经人点拨加之自己反省,才明白了“鸽经慎听,鸽市少去,鸽友慎交”这句话的个中涵义。

      经常看到鸽网鸽刊上介绍,某位鸽友无意拾到一只天落鸟,然后通过繁育,成就了巨大财富。某位鸽友“捡漏”购入一只种鸽后,获得巨大成功……

      就像福彩体彩,隔上一段时间就有人会中几百万以上的巨奖;就像小学课文《守株待兔》描述的,总有兔子会离奇地撞死在树桩上,这些极小概率的事情肯定存在,但如果你将这些事情当成必然,那收获遗憾也是必然的。

      道理很简单:因为没中奖的是绝对的大多数人,撞死在树枝上的兔子更是世间罕有。

      赛鸽运动中也是一样,其实现实中更多的是花费了巨资引进种鸽,花费了太多心血饲养管理却颗粒无收的大有人在。为什么工薪鸽友对这些视而不见呢?一是因为人都有向善乐观的心态,不愿看到负面失败的案例;二是不劳而获或者少劳多获是绝大多数人人性中存在的贪念。

      很多时候,工薪鸽友怕的并不是犯错出糗,而是把歧途当正道,把副作用当疗效。

      何况,那些所谓靠天落发家、“捡漏”发迹的鸽友真是如此吗?

      想起一个石头汤的故事。

      一个饿汉来到富人家门口对他说:“我带了些石头,想用一下你的锅煮点石头汤喝。”富人很奇怪。石头怎么能煮汤喝?于是,富人让他进屋,借他一口锅。饿汉把石头放进锅里。煮汤得加水吧,富人给了他一些水。煮汤得加盐吧,富人又给他一些盐。煮汤还需要调料吧,富人又给他一些调料,后来饿汉又要了菜、肉。就这样,煮了一锅有滋有味的“石头汤”。
     石头只是噱头引子,其他的作料才是重要的。天落鸟也许真有其事,捡漏也许确实存在,但没有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行吗?除了天落鸟,别人还引进其他优异血统了吗?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然就会被误导和迷失。

      引进需要保持冷静的头脑,需要掂量两方面的状况:一是钱包的厚度,二是找到最佳的引进途径。

      还是以自己为例,我是以本地赛事为主,但起初的引种,我却是引进不少外地种鸽。拥有过几只原环和不少外地名家的种鸽,结果发挥不是太好,这里面原因很多:比如,瞧不起本地鸽友的鸽子,总觉得引进本地各种丢脸抬不起头,容易被人诟病;比如由于资金有限,原环鸽买得都不太贵,后来经人点拨,这些原环鸽除去税费,鸽子真正的价值不大,正所谓一分钱一分货,质量品质不高也在情理之中;比如引进了国内外地名家的种鸽,却对别人的饲养模式、配对规律一无所知,完全凭自己的感觉去使用这些种鸽;自己饲养管理水平不够,不能很好让种鸽充分发挥……

      近两年我汲取了以前的经验教训,引进了一些本地发挥稳定且优异的种鸽,学习和借鉴了鸽主的一些配对理念、饲养管理技巧方法,后来成绩就好了很多。这就应了那句四川那句俗话:点炮不如自己摸,远行不如近爬坡。

      至于如何能引进到本地鸽友的优异种鸽,其实也不难,真诚交往沟通,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足矣。

      工薪鸽友关于“鸽种”的误区当然远远不止这些,这些误区实际是养鸽赛鸽观念思维的各种谬错造成的。只要鸽友能意识到并及时改正,也是能拨乱反正,重整旗鼓的。

      作为工薪鸽友的一员,我见识过闹市区天井般的楼房中四楼阳台只有两平方米的鸽棚获得不少当地各种赛事冠军的工薪鸽友,如果论条件,估计当地大多数鸽友比他好,但别人怎么做到了呢?

      无数事实证明,只要认定目标,勤奋努力,很多“差距”其实并没那么难以逾越。

      奔跑吧!工薪鸽友们!

专栏作家发表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上一篇:信 任(小小说)下一篇:鸽界呼唤契约精神

信鸽小工具

App下载

官方微信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