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鸽健康致胜攻略》连载: 第一章 重新认识鸽子的世界(1)

第一节

令人惊奇的鸽子

      


      现代赛鸽已被视为一种纯种动物,是家鸽的三个种类——观赏鸽、肉鸽和赛鸽中影响最大的一类,用途专一而明确:定向竞翔,以飞行归巢的速度为成绩依据,比较个体之间的能力差别。国际公认,现代赛鸽的外观模式和竞翔素质,是经过好几个世纪筛选的结果。现代赛鸽的祖先是原本生活在岩石和峭壁之间的岩鸽,它们的聚居地和觅食地有相当远的距离,为此它们飞行很长时间才能在两地之间往返,并毫无困难地找到巢穴。问题在于:几个世纪的筛选,只能提高赛鸽的体能飞速,而不能提高和拓展赛鸽的定向能力,因为那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而且,经过人类数千年的家化豢养,即使保留了远距离定向本能的赛鸽,其定向能力也在逐渐退化中,而不是更加强化。至于几乎全部不具备远距离定向能力的观赏鸽和肉鸽两类,则是定向本能在人类长期未有意保留的情况下,全部退化了。

      赛鸽与赛马、赛狗等,用途和比赛方式方面,相似度很高,唯一不同的是,除了全程可见的检测体能速度之外,赛鸽还要在自然环境中,不可见地检测每一个个体体能之外的定向能力。为此,大数量赛鸽参加的短程赛,群体司放群体回归,无法检测赛鸽个体的这种功能;隔夜的远程赛,才能如愿以偿。这个基于赛鸽定向本能以及退化进程的认识,左右着国际赛鸽运动关于竞翔距离上限的界定。就目前赛鸽整体保留的定向本能表现来看,1000公里距离,是大约半数赛鸽个体可以应付的定向距离上限。还有部分赛鸽个体,应付1000公里距离已经比较吃力,经过努力,可以迟归。我国赛鸽竞翔界从上个世纪上中期,使用欧美日引进的鸽种后裔开始试验的、超过1000公里的、所谓“超远程比赛”,归巢数量近百年没有在平均5%左右的数据上增加,原因即在这个“超”远程距离,已经逾越了赛鸽整体的定向本能所能支撑和应付的范围,归巢的赛鸽个体,偶然性很大——包括本鸽原距离原司放点复放,和后裔的原距离归巢能力的遗传保留,都是没有踏实数据支持的不确定现象。同理,竞翔历史和业绩比我们强很多的赛鸽强国,促使国际赛鸽联盟组织将现代赛鸽竞翔距离的上限,确定为一千公里上下,是有丰富实践经验依据的。

      我们几十万竞翔历史不足百年、其间还经历多次坎坷的中国竞翔界朋友,其中许多人对赛鸽一族看得依然很神奇,而且就是因为折服于这种“神奇”而跻身其中,成为鸽迷的。以上说到本能,可能令这部分鸽友读者感到失望,也可能令他们感到释然,总之神奇的认识和崇拜指数,是一定会下降的。家燕住在您家的屋檐下,从春到秋,还繁殖了不止一窝雏燕。深秋它们会南下,飞到我国广东、云南省南部,东南亚半岛甚至马来西亚、印尼一带越冬,直线距离超过3000公里,通常在5000公里左右,次年早春,它们会本能地择时起飞北上,本能地沿着既定的路线,“准时”抵达您家的屋檐下!有人将即将南下的家燕进行了环志(在鸟类脚踝部位戴上终生不会自然脱落的环状标志物)后,次年发现它们准确回到去年的老窝中——也很“神奇”吧?

      本地鸽友的鸽舍里,进来一位“不速之客”——本来应该南迁路过,但不知何故脱群滞留的一只灰椋鸟。个头大约有赛鸽的三分之二那么大,属于杂食性鸟类,吃虫也吃粮,居于鸽舍,与赛鸽同起同落,夹杂在赛鸽群中家飞,稍加注意可以看出它来——飞姿与赛鸽不同,个头也略小。每次训放,鸽友都会带上它,隔海训放,鸽群见水拔高盘旋,往相反方向躲避,灰椋鸟则“一枝独秀”,脱群而出,紧贴海面向暂居的巢舍方向飞去,当然是它遥遥领先捷足先登,率先回家。即使是冬季漫天大雪,将它单独带到150公里外的其他城市放出,以丢了也无所谓的心态做试验。不出俩小时,它轻松回到“本舍”。

      中国鸽人不要再把赛鸽看做神奇的鸟类,以为只有赛鸽可以异地定向返回自己的出生地。也不要认为鸽子加强训练,逐渐拉开训练和比赛距离,可以“开发”其定向能力,其实鸽子的远距离定向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属于本能,人类的长期豢养,只能令其功能退化,而不断地竞翔,可以一定程度上保留其定向能力,属于用进废退,但却不是人开发出来的功能,也不能拓展性强化。回到本书的总题目——健康制胜,这种做法是有距离限度的,大约是在1000公里或者稍多。距离再远,就是对赛鸽定向功能方面产生质的变化了——超出了赛鸽群体既有的定向范围,成了不可控制的局面。因此,健康制胜,不包括1000公里开外的所谓“超远程”赛,把话说透:再健康的赛鸽,在路途遥远,归家的希望和期限渺茫的情况下,其健康状况再好也是无济于事了的。

      虽然不神奇,但鸽子尤其是赛鸽的魅力,足够令人惊奇。它们的体重只有500克上下,须经常独自面对猛禽的攻击,在缺乏食物和饮水的情况下,忍饥耐渴,克服疲劳,飞行数百乃至上千公里归巢;它们必须适应和克服严酷的环境,同时要征服各种地形地物形成的障碍,尤其是竭力避免成为猛禽的猎物。即便如此,只要有良好的遗传素质以及适当的训练,能在正常的状态下参加比赛,它们每小时的飞速,通常可以超过70公里,在500公里距离之内,绝大部分赛鸽可以归巢。800~1000公里距离的比赛,在正常天候条件下,赛鸽的归巢率大约在40—60%。

      人类很早就知道鸽子有这种能力,远古的埃及,已经利用鸽子做短距离通信。公元18、19世纪,这种天生的能力被人类不断筛选加以发展利用,能从最远的距离,以最快的速度飞回来的鸽子,被认为最有价值。十九世纪中叶,已发展出近代赛鸽组织,开始了正式的有规模的比赛。如今,赛鸽已经成为风靡全球温带区域的一项运动,尤其是在英国、比利时、荷兰、德国、法国、美国、日本、中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

      当今,我们在了解鸽子是如何远距离归巢的知识方面仍显不足,在赛鸽的定向依据方面,现存的说法就有十几种之多。太阳定位和地球磁场定位说,是最为主流的两种说法,而且,实践证明这两种定向依据必须并行存在,才能使赛鸽在不同的天候下,都具备定向归巢能力。它们好像拥有一套自备的“航海经纬仪”,能同时利用太阳和地球的磁场,判断出白昼的准确时间,并以太阳在天空的位置,将司放地点与鸽舍所在地做出比较,随之测定出归巢的方向。这看上去不可思议,但有经验的鸽子凭借本能,会以惊人的精确度和速度完成归巢飞行。不过,近年来赛鸽实践显示,太阳定位功能比较突出,而地球磁场定位功能显示退化,不少数量的赛鸽正常天候归巢很快,天候不理想,则丢失率较高,中国鸽友称其为“太阳鸟”现象。大家应对的办法是将擅长飞行长距离比赛归巢的赛鸽血统,导入中短程赛鸽血统当中去。此举想必在克服赛鸽“吃天”现象方面,会有预期的效果。

      参与过比赛放飞的裁判员会看到:参赛的鸽子放飞出笼后,先在司放地上空绕圈儿飞行,然后集群向巢地方向飞去,天候正常时,绕圈儿时间不过一分钟。若是遇到不能直接看到太阳的多云或阴天情况,它们就会转而利用地球磁场。曾经有一项有趣的试验:将鸽子的眼睑用半透明的塑料片粘结,让它们暂时看不清东西,将它们从距离鸽舍100公里以外的地方放飞。这些鸽子不是正常的群飞,而是飘忽不定地单羽飞走,看上去很令人担心,没有人怀疑它们迷失的可能性极大。大约2小时后,鸽舍开始见鸽,归返的鸽子显得十分疲惫,脚爪伸直张开,犹犹豫豫地盘旋而降,大部分落在鸽舍附近的地面上,有些却能降落在只有2平方米见方的鸽舍顶部。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是它们依然可以精确地判断和标定鸽舍位置。这基本上显示清楚:鸽子的视觉虽然是必须的,但是在竞翔中只有在返抵鸽舍附近时才用得上。

      近现代赛鸽运动至今已流行近两个世纪的时间了,纵观世界各地,鸽子以其天生的“神奇”魅力吸引了众多的养鸽人。前述的100余公里“蒙目”试验例证,既有趣且颇具启发,证明赛鸽在不能准确看到太阳位置的情况下,可以使用非视觉器官感知地球磁场的数据,借助其测定归巢方向和确定鸽舍位置。不过中国鸽界许多人并不知道和不在意有这样的实验,因此许多中国鸽友至今对鸽子能远距离归巢的能力和现象百思不得其解。本能说和利用太阳定位以及地球磁场定位说,除了让我们比较信服地明了赛鸽归巢的依据之外,对中国鸽界长久的“鸽眼定向归巢说”,也能起到淡化甚至纠正作用的。

专栏作家发表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上一篇:《赛鸽健康致胜攻略》连载:第一章 重新认识鸽子的世界(2)下一篇:没有了

信鸽小工具

App下载

官方微信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