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书

      冬天,鸽友们都结束了一年比赛。正好是总结经验,分析得失的好时候;同时也是给自己加油充电的好时机。通常大家都是把目光只集中在鸽子身上,就事论事地研究鸽子各种行为和形态,试图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我建议不妨开拓一下眼界,跳出赛鸽的范畴,把目光上升到鸟类研究的高度,看一看鸟类研究的新成果,是否能在赛鸽领域有新的运用。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本书。名字是【鸟类的感官】。是英国鸟类学家蒂姆.伯克黑德(Tim Birkhead)所著,由云南大理的沈成先生翻译的一本研究鸟类如何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周围事物的著作。译者沈成先生,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生命科学院,我们交往甚厚。最初,他是一个热爱鸟类的生物系大学生,一直在我所工作的猛禽救助中心义务当志愿者,这一当就是大学本科四年。毕业后,他担任了野性中国工作室物种项目负责人的工作。前不久,他把翻译的这本书赠送给我,我在闲暇的时候通读了一遍,了解到现在的鸟类学研究概况,发现了许多新的鸟类生理学规律,值得我们养鸽人去探究。虽然书中研究的鸟类不是赛鸽。但是,有些规律可能在赛鸽领域开拓大家的视野和思路,有兴趣的的话可以在自己的养鸽实践中加以证实。所以,写下这篇介绍,希望给鸽友一个抛砖引玉的启发。

      首先,在研究鸟类视力的章节中,出现了一个词,叫做“偏侧化”。书中是这样说的。鸟类的左眼和右眼的功能有区别是近年来鸟类学研究的一项重大发现。鸟类的大脑和人的大脑一样也分左右两个半球,而两个半球的功能也是不尽相同的。就像我们人类一样,有的人习惯用左手而有的人习惯用右手。鸟类也一样,两只眼睛有不同的分工,通过对鸡雏的测试。发现鸡雏通常用右眼来看近处找食物;而用左眼观察更远距离比如发现捕食者。鸟类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了。罩住鸟的一只眼睛,而由另一只眼睛完成这只眼睛的任务,效果要逊色很多。而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也被鸟类学家找到了,就是鸟类在胚胎时期,胚胎将头转向身体的左侧。这样就遮住了左眼,但右眼没有被遮住,光线通过蛋壳可以使右眼感受到光照。接下来他们又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一假设的真实性。他们在后发育后期的胚胎中遮住胚胎的右眼而使左眼接受到光照,幼鸟的偏侧化现象就颠倒了过来。除此之外,鸟类学家们还发现:在纯黑暗环境下孵化出的小鸡,双眼视力的差距几乎没有。同时在发现天敌和寻找食物方面,对比有光照的小鸡相差很多。

      假如这一理论在赛鸽生理上也行得通,那么黑暗环境是否对幼鸽的双眼偏侧化也有影响?我们都知道赛鸽在接近鸽棚附近的时候,是靠视力寻找平时家飞时牢记于心的地形地貌特征。良好的视力是否有助于赛鸽迅速发现鸽棚迅速归巢?是否有助于赛鸽在远距离发现天敌、电线等危险?我们是否可以通过给鸽蛋增加光照的方式强化这种偏侧化的功能?

      我们再来看看鸟类的嗅觉,鸟类是否有嗅觉这一论题,上上下下争论了近一百年,始终没有一个定论。

      20世纪60年代中叶,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位医学插画画师名叫贝其 班,经常帮助身为生物学家的丈夫绘制鸟类头部的解剖图。她感觉到有些鸟的鼻腔异常的大,凭直觉他认为鸟类一定会有嗅觉,但是又无从证明。直到她遇到了退休的神经学家科布,科布对贝奇的假设十分感兴趣。两人一拍即合,他们开始按照神经解剖学设计实验方案。科布建议她测量鸟类大脑中负责嗅觉感官的神经区域,也就是嗅球占大脑体积的比例,从解剖学角度,按照用进废退的道理来证明鸟类是有嗅觉的观点。比例数据很快就出来了,雪鸌最大,达到37。红头美洲鹫达到20。鸽子居中,达到20。其他种类的鸟有的只有3。由于技术条件的制约,这个数据只是一个粗略的统计。随着CT诊断技术的出现,发现鸽子的嗅球比贝其所统计的要更大。现在已经证实,鸌可以凭借超群的嗅觉找到几十公里外漂浮在海面的乌贼尸体;红头美洲鹫则可以通过嗅觉找到茂密林木覆盖的动物尸体。

      1950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的讲师丹尼斯 温泽尔成功地证明了鸽子心跳速率对不同刺激物的反应。实验很简单,她将鸽子暴露在一股纯净空气的气流中,并在这个过程的短时间加入一种气味。她惊讶地发现加入气味后,这些鸽子的心跳速率明显的变快,这证明了鸽子侦测到了气味分子,也就是说鸽子是有嗅觉的。

近期,意大利彼萨大学的安娜 加里亚尔多成功地证明,嗅觉线索对于鸽子产生导航地图确实是必须的。鸽子在自己的导航系统中有一幅由不同气味组成的地图。她通过阻断嗅觉神经的方法,测试赛鸽归巢的情况。结果发现没有嗅觉的赛鸽丢失率异常的高。

      有经验的鸽友都知道,赛鸽比赛最好的天气是有一些小顶风。有些比赛天气是大顺风,这样反而鸽子容易飞过头,从相反的方向归巢。这种情况按照磁场导航的理论来看是说不通的。通常认为,鸽子由磁场定向,飞到鸽舍附近大约10公里的范围内凭借自己多次飞行的记忆,依靠视力找到地标参照物归巢。以北京为例,大顺风的时候能见度良好,鸽子的视觉能充分发挥作用。另外,鸽子飞行的时候并不是非一条直线,而是之字形前进,这是不是也从侧面证明了鸽子在用嗅觉找空气中的气味,并朝着气味越来越强烈的方向飞,从而找到回家的路?

      鸟类中有许多能够认识路的种类,不仅仅只有鸽子,但是鸟类如何认路确实是一个谜团,科学家为了解开谜团做了各种研究,虽有进展也充满了争议。

      20世纪50年代德国鸟类学家古斯塔夫 克拉摸默开始以新的方式考虑鸟类导航的问题,意识到导航应当包括两个步骤。鸟类必须知道它们被放飞的地点。并且需要知道归朝的方向。这也是人们的定向方式,第一步研究地图,知道我在哪里。第二步,需要使用指南针。发现家在哪个方向。

      这个假设很快就有了证据支持,德国的另外一位鸟类学家。弗雷德里克默克尔和他的学生。在德国研究欧亚鸲的迁徙行为,他们设计了一种实验器材,叫做定向笼。欧亚鸲在迁徙的时候,总是在笼子中向着一个方向不停地跳,虽然它飞不出笼子,但是老试图飞向那个方向。他们把笼子中央放上类似印油的染料,小鸟儿踩过之后就会在笼壁周围的纸上留下脚印。跳的越多脚印也就越多。只要取出周围的纸,看看小鸟的脚印在哪个方向最多,也就是鸟最想去的方向,这方向和每年的秋去春来十分吻合。在完全黑暗的情况下。这些小鸟儿也不迷失方向,继续朝着认定的方向跳跃。他们利用金属线圈,通上直流电,形成了一个人工磁场。在线圈通过相反电流的时候,磁场的极性产生了转换。这时候的小鸟跳跃的方向,也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向,这个实验证明了鸟类能够感受到磁场的变化。

      随后的生理学研究也为鸟类能够感受到磁场变化提供了依据。生理学家在鸽子的眼睛周围和鼻腔神经末梢中发现了四氧化三铁的晶体,这些晶体按照三维空间的顺序排列。就这样,鸟类可以根据地磁的强弱确定自己所处的经纬度,于是我们发现了鸟类的地图。可是鸟类又是辨明方向的呢?

接下来的实验结果真是令人不可思议。他们用放飞的鸽子做实验,鸽子如果一只眼睛被遮盖住。那么遮住左眼仅凭右眼视物的鸽子,比遮住右眼仅用左眼视物的鸽子,更容易飞回家。值得注意的是在多云的情况下,右眼视物的优势表现得更为明显。这显然意味着这些鸟并不是把太阳当作指南针,磁感应能力似乎和右眼有着某种关系?这似乎不太可能,但是我们从鸟类的视力章节上了解到。鸟类的双眼是有“偏侧化”的。鸽子的实验结果符合左脑更擅长处理与归巢和导航相关信息的结论(右眼的视觉信号通过神经交叉进入左脑)。为了检验这个想法,他们又拿欧亚鸲做了一些有趣的实验。

      一只遮住左眼的欧亚鸲,在定向笼中跳跃的方向和两只眼睛都能看到光线的欧亚鸲是完全一样的。有趣的是一旦遮住小鸟的右眼,这只鸟儿便无法确定方向了。接下来他们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想解开这个怪现象的谜团。他们制作了鸟类特制的隐形眼镜,只不过其中一片儿是毛玻璃的感觉,只能看到模糊的影像。而另一边则是清晰的。结果再一次令人震惊。右眼清晰时定向依然准确,当右眼带上毛玻璃镜片时,它又迷失方向了。这证明了欧亚鸲的定向能力和光线没有关系,而是和右眼看物体的清晰度有关。虽然这结果听起来匪夷所思,但是这是事实,也被多次证实,由此鸟类的指北针也找到了。

      上述是简单介绍了这本书可能引起鸽友兴趣的内容,虽然也涉及到鸽子,但是结果并不都是由鸽子的实验得来的,具体是否能够应用在赛鸽归巢上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2018年春节

专栏作家发表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上一篇:赛鸽的基因鉴定技术下一篇:也谈科学养鸽

信鸽小工具

App下载

官方微信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