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昆明犬的品种认定想到信鸽的品种和品系
品种、品系、育种等等名词是挂在鸽友嘴边的“口头禅”。关于信鸽品种的认定问题在信鸽界也是争论不休的,部分鸽友认为,目前在国内外受到鸽友的追捧的名家的鸽子已经形成了“品种”或“品系”。而另一部分鸽友则认为,信鸽的“品种”或“品系”,只是鸽友群体中“约定俗成”的一种称谓,根本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品种或品系,顶多可以称为“家系”、“家族”。
一个畜禽品种的认定工作应当由哪个部门来完成?换句话说,哪个部门具有对人工育成的新品种有权威性的认定资质?这个问题在信鸽界长期处于“模糊”状态,没有人明确过。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初,曾在辽宁大连召开过“全国信鸽科研会议”,会议曾有过这样的说法:“暂不命名国内的信鸽品系”。理由似乎是为了规避信鸽界的门户之争带来的不团结。可能是当时信鸽界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并没有这个资质,而是以十足的责任心“把这项工作先放一放”。
这是受时代的局限作出的决定,虽是歪打,却是正着。因为既使那时为某些名家认定了“品种”或“品系”,在今天的法制社会中也不作数。
那么,哪个部门有这个资质?通过观看电视片《神犬出击》,一切都清楚了,这个机构的名称是“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这是隶属于国家农业部的一个机构。昆明犬先是通过了中国军方警方相关部门的认定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公安部一等奖、成都军区3等奖之后才报请“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审定通过之后才正式成为国家认定的新的犬种,并且由国家农业部向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备。
这就是一个畜禽新品种得到官方认定需要履行的必要手续。昆明犬1953年开始选育,至2007年通过国家认定,历时54年,是中国唯一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工作犬种。昆明犬能够通过认定,除了公安部和解放军相关部门在昆明犬的培育过程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科技力量以外,昆明犬在公安与国安系统的作用也是引起国家重视的重要原因。
话题回到信鸽。我们有不少鸽友是心怀大志投身信鸽界的,立志培育中国自己的、得到世界公认的赛鸽品种,这种志向难能可贵。但通过昆明犬历时54年才完成的品种认定过程,你觉得以信鸽仅是群众体育的项目,且从事培育工作的主体仅是一家一户的个人而不是国家所属的单位,你所投入的科研力量,你所能提供的科研数据,科研论文,又怎能与“公安部昆明警犬基地”和“成都军区昆明军犬基地”相比?我甚至觉得既使有人提出“信鸽品种认定的申请这申请”,也根本提不上“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的议事日程。因为尽管我们自已把信鸽看成我们生命和生活的一部分,但是信鸽运动充其量只是群体运动、休闲运动,对于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方面的作用,微小得可以忽略不计。赛鸽运动诞生200年,在它的发源地,也未有由国家认定品种的先例,更别说到联合国的“世界粮农组织”报备了。看来,信鸽的品种、品系天生就是“约定俗成”的产物,由官方正式认定的信鸽品种,欧洲没有,世界没有,中国也不会有。鸽友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詹森”、“慕利门”等等充其量就是一个“家系”。而更多的以某位外国鸽友的名字来称谓的以杂交育成的所谓品种、品系、假设是“彼德罗夫系”,那就可以直接解读为“彼德罗夫养的信鸽”,连“家系”都算不上。
因此,无论是中国鸽友和外国鸽友,你培育的鸽子要想得到“公认”,只有在赛绩上出类拔萃,才能成为“大家”,才能得到“约定俗成式”的认定,如当今走红的“利奥”和“福雷迪”。用人的名字来称谓这个人所饲养的鸽子,是鸽友们在语言表达上的一种便捷方式,久而久之成为习惯。如有的鸽友问另一位鸽友:“你这羽鸽子是什么血统?”得到的回答是:“詹森配慕利门”。回答是简捷明了的,也符合鸽友的语言习惯。“约定俗成”,实际上已经成为鸽友们在谈论品种、品系问题时的“潜规则”。


专栏作家发表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