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鸽健康致胜攻略连载 八 ——当今前沿赛鸽理念及方式解析

        第二节 比赛期间疾病防治要领

        比赛期间,影响赛鸽状态的疾病有多种,依防治对策的不同,可以区分为两大类:

        1、必须在鸽舍中完全杜绝,并可在任何时候治疗的一类:

        · 蠕虫(主要是蛔虫)。

        · 鸽虱。

        · 螨虫(包括气囊螨)

        无论任何时候鸽子身上都要一概没有它们的存在,只要受到它们感染,就要立即着手治疗,尤其在赛前做较长距离路训之前,绝对不能让鸽子有这些问题。

        当比赛展开时,参赛鸽在集鸽笼里将会和它们再度接触,因此鸽友应随时保持监控,必要时立即进行治疗。

        2、最好由鸽子发展出强健的自然免疫力来加以控制的一类:

        · 呼吸道感染。

        · 球虫。

        · 湿型毛滴虫。

        · 病毒,如疱疹病毒、环状病毒等。

        面对这些疾病必须注意一件重要的事情:除非病情已经严重到足以影响幼鸽成长,否则发育期间一直到赛季展开为止,都应避免轻易使用药物。在开赛前3〜4星期内,应对鸽子进行密切观察,如果发现即将比赛的幼鸽感染了这些疾病,就该赶紧用药治疗,以确保它们在比赛开始前完全健康。大多数鸽舍的幼鸽,在发育期间和无所不在的病原做适当的接触,效果就像接种疫苗一样,有助于建立起自然免疫力,这是鸽子的生存本能。这段时间如果用药过度,将会妨碍它们与病原接触,也就无法建立起足够的自然免疫力,等到进入比赛过程受到应激,一旦面对疾病它们多半会“崩溃”,变得毫无招架之力,必须要进一步加大用药量治疗才行。最后,鸽友将走入“不用药就不能飞”的死胡同里。

        比赛一旦展开后,应激接踵而至,鸽子已建立的自然免疫力将会受到考验。如果它的强度不够,参赛鸽就会发病。切记:每当比赛开始后,药物只能暂时控制疾病,唯有鸽子本身的自然免疫力才能长期保护它们。

        比赛期间,鸽子还有可能接触到新疾病或新型病原:而我们希望参赛鸽绝对不能带有疾病,因此在赛季里使用药物在所难免。

        某些疾病,例如毛滴虫症和呼吸道感染会在比赛期间爆发,原因可能是参赛鸽接触到本身免疫力无法防御的新型病原,或是比赛的应激让鸽舍里原有的病原得以发作。鸽舍若是一直受到这些疾病的侵扰,就应该拟定一套防治计划。一些常见的其他问题,例如大肠杆菌、酵母菌、霉菌等,会出现在任何管理上有缺失的鸽舍里。

        因此,如何正确使用药物应根据出现的实际情况,每间鸽舍不尽相同。

        以下是一款通常在比赛期间里应施行的健康控制方案,提供给各位鸽友做参考。

        比赛开始前,确保鸽子没有感染下列寄生虫:

        · 蛔虫、线虫等蠕虫。

        · 防治螨虫。

        · 以浸泡方式为鸽子除虱。

        · 防治球虫——除非真的有问题,不然最好等到比赛开始前4星期才进行治疗。

        中国鸽友对蛔虫的存在与否都很重视,鸽虱的有无,好像不太看重,按照赛鸽先进国家的经验,体外寄生虫也是直接影响赛鸽状态的重要因素,轻视不得!

        如果鸽舍往年一直有毛滴虫和呼吸道感染的问题,那么在第一场比赛举行前2〜3星期,就得先做好相关防治工作

        比赛开始后:

        · 最好每隔2〜3星期使用毛滴虫防范性治疗药一次,每次为期2天。比赛一旦展开后,如果超过3星期未做治疗,则90%的参赛鸽体内会有毛滴虫。

        · 除非鸽友有百分之百的自信能够确定鸽子没有呼吸道感染,不然最好每隔3星期以呼吸道药物防范性治疗1次,每次为期2〜3天。比赛期间若使用了抗生素,应补充益生菌1〜2天。

        · 每当出现绿色水便,或是有利于大肠杆菌或鹅口疮发生的状况时(寒冷、潮湿的天气),饮水中都必须加入益生菌。

        · 在大肠杆菌易发的情况下(寒冷、潮湿的天气),饮水中都必须加入益生菌。最可能出现的时候,例如比赛归返当天,也必须补充益生菌。益生菌能够帮助刚比赛归来的鸽子迅速恢复,以应对下一次比赛。

        请大家注意:湿冷乃鸽舍大忌,百病由此孳生。

        益生菌的使用应常态化,既能保持消化系统的健康,又能防治某些疾病。

        第三节 最佳比赛状态

        赛季临近,鸽友们欲夺得好成绩,调动参赛鸽的比赛状态为重中之重。

        赛鸽必须要有优质的遗传,获得适当的诱激,健康且体能达到最佳状态才能获胜。不论一羽鸽子有多么强的归巢欲望,除非像成功的运动员一样,让自己的状态能达到巅峰,否则还是赢不了。最佳比赛状态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包括先天素质、训练、饲喂、以及鸽子超乎寻常的健康情形。

        不过比赛每年不同,每次不同,并无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规则可循,一切全凭鸽友个人的经验、常识、技巧和观察领悟。不过,还是有一些基本准则和规律可供大家参考。

        饲 喂

        我们可以很简单地将饲料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以能量做基础(含有大量的糖和脂肪),另一类是以蛋白质做基础。糖和脂肪是鸽子活动、飞翔和体力消耗所需;蛋白质则是幼鸽成长发育、换羽,以及受伤组织愈合的必要养分。

        蚕豆、豌豆和野豌豆是最常用的蛋白质饲料主体,而玉米、高粱、小麦、红花子、花生米等都是最常被用来提供能量的饲料品种。通常情况下,使用市面上预先调配好的品牌赛飞混合饲料,很是方便,质量数量也有保证,缺点是这种饲料将鸽子日常需要的营养摄取量标准化了,不管天气是冷是热,也不论鸽子是经过长时间飞行精疲力竭,还是关在鸽舍里足不出户,一概“照此办理”。有经验的鸽友都是购买所需要的各种饲料品种,依照鸽子的状况以及各种影响因素,调整其比例混合饲喂。一位擅长打长距离比赛的国外强豪,提供其比赛期间使用的饲料基本配方如下:褐色豌豆30〜40%,玉米15〜20%,红花子15〜20%,甜高粱10%,小麦5%,小种子类5%(如小米、菜籽、亚麻籽)和花生米1%(每羽每天1〜3粒)。看上去,这份配方的蛋白质饲料比例,明显高于国内鸽界的“比赛期间能量饲料为主”之认识,花色品种也较丰富。当然,短距离比赛与长距离比赛,饲料配比有差别。

        如果鸽子早上运动时天气寒冷并下雨,或者它们受到惊吓而连续飞了好几个小时,那么,等他们被召唤回舍时,体内血糖和其他能量的水平将会降得很低。这时让它们的能量水平尽快恢复正常就变得很重要,否则鸽子就得转而消耗原本储存的能量,如体内脂肪甚至是体内的蛋白质。动用了必要储存,打破了平衡,将使鸽子胸肌的肌力被消耗,状态也跟着消失,而这些都必须花费较长时间才能恢复正常。为了避免体力的损失,引起状态明显下降,此时混合饲料里应含有较高比例的能量型种子谷物,同时若能再加上一些类似红花籽和小米的小种子则更好,因为这些小种子与其体积相比,相对拥有更大的表面积,更能接受消化酵素的作用。

        混合饲料里也可以添加一些高油脂的东西,像是小麦胚芽油或综合种子油,使其所含的能量和热量也能增加。相反的,天气暖和的日子,鸽子往往不太愿意出舍运动,这时不会动用到体内预留着供它们保暖的能量。当召唤回舍时,它们的血糖值相对会比较正常,在这种状况下若饲喂高能量的混合饲料,过剩的糖分和能量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它们将会变得过胖。

        鸽友必须评估每次训练的情况来调整饲料。每天饲喂的分量和所含的能量、热量,都应依鸽子当天的活动量做一些调整,围绕让鸽子能达到最佳比赛状态的目标努力。不妨每隔几天便抓几羽鸽子来看看,借以评估它们的状况,同时也可以掌控它们训练的进度和效果。训练和参赛前抓握评估最好,请切记所有达到最佳比赛状态的鸽子,训赛成绩的数据是怎样的,以成绩和此前的感觉评估两相验证。几次下来,对巅峰状态的鸽子,可以有理性的认识。还有一些共性的表现规律(例如在鸽舍里显得闪闪发光、非常活泼、羽毛掉落、比赛时领先归来等等),可供与抓握感觉相互参考。

        国外的养鸽家非常重视花生的使用。许多资料介绍,饲喂花生好处多多,有两个原因:其一,花生很合鸽子的口味,可以做为诱饵,让鸽子对主人产生好感;其次,花生富含营养,很适合用来调整鸽子的状态。这个做法与鸽舍中巢箱结构有关,踏板式栖架,饲喂不方便,需要鸽子与主人十分亲和才行。一鸽一格或一鸽一厢的赛鸽舍格局,比较方便,将花生置于巢格里的小碗中即可。激励效果很好——鸽子训赛回来,冲进自己的巢箱即可享用花生奖赏,几乎所有资料都限定,鸽子给食花生每次不能超过3颗,原因不明,大概是天下文章一大抄吧?5颗不行吗?花生米还有大小之分呢!

        中国的鸽友认为投喂“清除饲料”有助于减轻鸽子多余的体重。而大麦和稻谷是清除饲料的主体成分。但是这些外表粗糙的饲料品种,除了让鸽子吃了很快就有饱食感,因错觉少食而减轻体重外,还有其营养成分不足造成的消瘦减重。除非整棚鸽子个个肥胖,否则在训赛季节鸽子需要更多营养时,就应该避免使用清除饲料。在早春晚秋天气相当寒冷、幼鸽正在成长发育、换羽、接下来还必须迎接训练花大量时间飞翔、以及比赛期即将来临时,喂食所谓“清除饲料”将使它们很难进入比赛状态。

        另外,一部分中国鸽友在秋赛前的当年幼鸽管理饲喂方面,存在一个知识误区:认为幼鸽在换羽之前和换羽初期,只给清除饲料,使得幼鸽可吸收的营养成分下降,促使羽毛脱落,认为此举可以加速整个换羽过程。其实,换羽时掉落旧羽和萌生新羽是一个连带的综合过程,刻意的营养指标下降,直接影响新羽的着生,也延缓了整个换羽过程和新羽的质量。换羽期间正是“需要更多营养时”,我们应当头脑清醒地避免使用清淡的清除饲料,而应当加大饲料中的营养成分,尤其是蛋白质类,才能促进幼鸽和成鸽的整个换羽进程,提升新羽羽质。这跟儿童换智齿的过程一样,我们只看到乳牙活动了即将脱落,认为不需要营养了,但是我们看不到萌生的新牙已经在牙床内茁壮生长了,正是它的强势生长萌发,将旧牙顶落,此时它是最需要营养的。顺便揭示一下:鸽子(及一切鸟类)换羽行为的启动,在于当地光照时数的长短变化,白昼开始缩短,换羽行为即在敏感生物钟的提示下自动开始。这个核心原因不具备,你就是将鸽子饿死,换羽行为也不会激发出来。

        运动与路训

        调整鸽子的状态,有一半因素与运动量有关。鸽子家飞的时间必须够长,好让它们的体能足以与即将到来的训练和比赛从容衔接;但是又不能过长,免得把鸽子累垮,让它们失去对飞翔的渴望,或是将原本已提炼出来的比赛状态给飞掉了。大致看来,鸽子每天家飞的时间以1〜1·5小时较为理想。它们的确需要飞上一段较长的时间后,身体才能释放出足够的能量。不要机械拘泥于家飞的时数,鸽友们需要观察空中家飞的鸽群,高度、速度、盘旋圈的直径⋯⋯,整体性绝佳,时间较短也能飞透——不要把鸽子放出去就不管了,任其自然表现——我们要观察和评估它们在天上的表现⋯⋯

        路训是为了训导鸽子发展它们的体能,若是过度训练,将会把比赛状态破坏殆尽。

        同样,路训次数也必须加以控制。除了早期引导启发性质的抛飞训练外,鸽友必须借助路训将自家鸽子达到比赛状态所需的训练量检测出来。每次做路训时,鸽友都该先考虑一下对鸽子是否有帮助,毕竟,鸽友做的训练,都会明显超过鸽子本身自愿绕舍飞行的运动量。很多鸽友相信:路训次数越多越好,距离越远越好,那样获胜的可能性更大,其实未必如此。鸽子成绩不佳,可能是因为体重不足、过于疲倦、对上笼望而生畏⋯⋯,过量路训只会令它们的表现更差;不过,如果鸽子过于肥胖、厌飞,路训则是直接的解决之道。当所有情况如饲喂、健康、鸽舍环境和运动量都不错、鸽子的状态也很好时,它们就会充满活力、飞翔欲高涨,并随即进入获胜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没有必要再做路训。当鸽子获得充分训练后,只要你打开鸽舍的放飞门,它们就会自动冲出鸽舍并绕舍飞行一小时以上,一句话:训练的目的达到了。这时再将它们“按计划”装进鸽笼带去路训,很可能就是个多此一举的错误了。总之,训练效果要密切对比观察,灵活掌握。

        欧美澳等国家,即使非山区,因为保护政策,鹰隼数量很多,蹲在鸽舍附近的树上和建筑物上,“守株待兔”。出于本能,鸽群因为害怕鹰隼而不愿意离开鸽舍,即使用尽了各种诱激的方法,它们就是不愿意主动出舍活动——只好使用训练法,否则养得再好,赛鸽没有发达的运动肌肉,不能胜任比赛。

        赛鸽发达国家多搞成鸽比赛,诱激法(如鳏夫制)就是在那里产生并长期普遍使用的。实践中还有发现:那些家飞运动时表现相对好的鸽子,到比赛时却无法在有效报到时间内归来;而那些能及时完成打钟的鸽子,在做家飞时,会不时地停降下来,进鸽舍检查它们的巢箱,以确定没有被其他鸽子占据。正在孵蛋期间的鸽子(非育种,而是诱激手段),早上家飞时,雌鸽都不愿意离开鸽蛋一步;傍晚家飞运动时,换成是雄鸽不愿意离巢。这些鸽子虽然已有状态,但因为缺乏足够的运动量,它们的胸肌不够发达,满足不了比赛的需要,尤其是较艰苦的比赛。这时就要带它们多去做些路训。发情期到来的幼鸽,若无分离管理的条件,即使没设巢箱,它们也宁可在鸽舍栖架上调情,也不愿意去做些舍外家飞运动。这时,有计划的路训对这些鸽子的参赛,就是相当有益的。富有经验的国外资深鸽友,不是每次都将当年参赛鸽悉数装笼训练,不能有一羽“漏网之鱼”,而是并不让它们全部一起上路,只会选带那些本次路训对它们会有好处的鸽子做训练。通常是将鸽子带到直线距离不少于80公里的地方放飞,使它们能在1小时〜1小时20分钟之内归返。

        鸽友们必须放弃简单的“越多越好”的训练意识,有机决定自家鸽子应做多少次路训,要看它们做家飞运动所花的时数和状态,以及最近的比赛情形,还要结合它们的年龄、比赛天气、比赛路线和距离、飞什么赛制,以及每年每个赛季都在变化的许多其他因素来决定。一句话:成功的鸽友是靠抓握鸽子和观察鸽子的技巧来决定比赛前和比赛期间最适宜的训练量和饲喂方法的。

        (未完待续)

专栏作家发表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上一篇:“巴赛”纵横谈下一篇:《赛鸽健康致胜攻略》连载: 第一章 重新认识鸽子的世界(1)

信鸽小工具

App下载

官方微信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