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鸟聊斋:以鸽会友,以鸽聊天。泡一壶香茗,纵论古今;抽几支香烟,谈鸽论经。此意浓浓,此情难忘,人间乐道。
先聊鸽子的故事:那就是城市里居住的鸽子。法国的一个城市,生活着许多鸽子,但是研究者发现,有的地方鸽子很多,有的地方鸽子稀疏。为什么呢?据研究者的理解与推测,鸽子的数量分布可能与食物的现状有关。于是,研究者做了一项实验:在广场上有许多鸽子,两位手持鸽粮的实验者第一次撒鸽粮,无论是数量和频次,还是总量上都一致,因此广场鸽来抢食的鸽子数量大致相仿;两位手持鸽粮的实验者第二次撒鸽粮,一个在数量和频次多些,另一个则少些,因此广场鸽来抢食的鸽子数量一开始大致相仿,但接着则开始分化,撒食数量和频次多的鸽子就多,而数量和频次少的鸽子就少。
什么道理呢?这说明了鸽子分布确实与鸽食多少有关,还说明了鸽子是极其聪明的动物。由此可见,对于鸽子发生的任何行为,都需要科学的探究,同时,还要重视鸽子本身的特性与聪彗性。由此导入《合鸟聊斋》之二:配对魔方的话题。
引言
赛鸽配对,是每一位鸽友必须直面的关键性问题,是整个赛鸽运动中,重中之重的核心,也是整个赛鸽运动“链”绕不过的一道坎;赛鸽配对,从鸽友的主观想象与愿望而言,是充满着极其美妙与魔方般的憧憬,都是开春配对出鸽时自我感觉良好,但终究要经过比赛的检验;赛鸽配对,本质是种鸽的血脉遗传与赛绩体现的起跑线。
俗话说:“有了好的种鸽能飞路,关键是配对”。赛鸽配对,就是鸽主根据自己鸽舍的种鸽资质,依据遗传规律与历年积累的育种经验,并参照中外成功的配对范例,进行有效的配对。但是,赛鸽配对育出的后裔,犹如魔方(魔方,也称之为鲁比克方块,是“不可思议”的智力游戏,据说三阶魔方的变化,多为难以想象)般千变万化的奇特。
赛鸽配对,“有法而无定法”。“有法”,就是要按科学的遗传规律配对;“无定法”,就是诸位鸽主按自己的理解与经验,从种鸽有限的资源出发,特别是考虑未来比赛的天候、空距、赛线及单关还是多关等比赛条件,着手进行形式多样的最优化的种鸽配对。赛鸽配对,可谓有多少鸽友,就有多少种赛鸽配对方法。因此,有见识的鸽友,称之为“盘活种鸽资源”和“发挥最大育种效应”。
正文
赛鸽配对,也犹如围棋。围棋,是指围棋定式与围棋实战。现在,笔者捋捋赛鸽配对与围棋间的异曲同工之妙。
围棋,中国素有名家高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通国之善弈者”这样的围棋高手;在唐宋时期,更有顾师言、刘仲龙等名扬四海的国手;在明末清初有过百龄、周懒予等达到巅峰的名家;即使到了晚清还有陈子仙和周小松两大强豪。到了近现代有东渡日本的吴清源大师、第一位战胜日本九段的陈租德、有大名鼎鼎“聂旋风”之称的聂卫平、棋风飘逸的马晓春、“纯刀割肉”般风格的钱宇平等,都是各领风骚、争霸棋坛的名家里手;中国现代年轻的棋手有常昊、古力、丁伟、罗先河等,都是技艺非凡、前途无量的职业名家。
那么,什么是围棋呢?简言之,就是一种策略性两人对弈的棋类游戏;围棋,使用方形格棋盘,运用黑白两子对弈,棋盘上有纵横19条直线,将棋盘分成361个交叉点;围棋,变化多端、复杂纷繁,因而被世人认为最复杂的棋盘游戏。围棋自身有定式,就是运用共认最自由、最稳妥的顺序,称之为定式。围棋定式,据悉:小目定式84小类、高目定式20小类、星定式56小类、目外定式34小类、三三定式24小类、五五定式9小类,四六定式7小类、三六定式2小类等等,均为高手大智慧的结晶。围棋定式,恰似赛鸽配对的方式。
当围棋水平不是很高时,运用记忆性定式;当围棋水平可以之时,则活用定式并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定式;当围棋水平达到围棋专业水平以上时,就要学会理解定式,在不同的场合“活学活用”,甚至不用定式以“吃小亏占大便宜”;当你的围棋水平相当牛B时,你下的变化就是定式。围棋等级,又恰似赛鸽配对的水平。
围棋定式及以后的围棋实战,千姿百态、千奇百怪、千百万化,神奇奥妙与流连忘返。如此围棋变幻与配对魔方,当不是如同一辙吗?正如岳武穆所言:“运用之妙,存于一心。”
赛鸽配对,追求的是鸽友经过深思熟虑的和有选择的、合理有效的“盘活种鸽资源”的自主行为。赛鸽配对,目的是预期释放种鸽的优质基因,并通过遗传体现在后代的赛飞水平上,由此通过比赛的赛绩来检验赛鸽配对的“合配性”与“有效性”。赛鸽配对,究其本质就是把上述四个字相互颠倒:配对赛鸽。由此,表明了种鸽配对,为了赛鸽运动;赛鸽运动,就是为了取得优秀的赛绩。赛绩就是配对育种的硬道理。
其一、赛鸽配对故事的启示
笔者曾认识一位鸽界高手ZH鸽友,他嗜鸽如命,几十年的配对与比赛已经实证了他的能力与智慧。由于现代赛鸽需要优秀的种鸽与大量投入作后盾,故他在2002年时直言不讳地说:近程比赛玩不过赛鸽大户或有钱人,根据自己的种鸽实力与经济条件,既然近程快速无戏,那就玩1000公里。这是他一次在 大饮后的“酒后吐真言”。因此,他经过反复思量、多次比较后,配了5〜6对种鸽。结果,这位ZH鸽友在2003年荣获1000公里市级大赛总亚军, 在2004年又荣获1000公里市级大赛总冠军,在2006年再荣获1000公里市级大赛第5名等。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除了鸽运外,一是凸显了ZH鸽友赛鸽配对的聪明才智;二是说明了ZH鸽友赛鸽定位正确性,即“扬长避短、取其强项”;三是实证了ZH鸽友配对的适切性与有效性。
现代赛鸽,是“人鸽合一”的时代。既要凸现种鸽优质性的水平,又要发挥鸽友的智慧和主观能动性。赛鸽配对,即使像魔方般地变幻莫测、捉摸不定,但还是存在着着遗传规律。在鸽友的巧妙配对下,也能发挥黄金种鸽的育种效应,就能产生神奇的配对结果。这就充分实证“人鸽合一”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完全可摒弃当今鸽界某些人认为的赛鸽配对的“不可知论”和“宿命论”。
其实,赛鸽配对,是有规律可循的,是有经验可参考的,也是有在一定的客观“配对程式”的。其实,赛鸽运动至今只有100〜200年的历史,有志于赛鸽运动的仁人志士,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其中的奥秘,获得和形成了不少经验、理论、模型、范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其二、略述鸽界“三层次”配对方式
从目前赛鸽运动参与者的实践表现而言,由于不同职业、不同能力、不同实力、不同条件的鸽友参加赛鸽运动,其“成份、愿望、实力、投入、目标”,大相径庭、实为迥异。以此,证明了中国如火如茶的赛鸽运动的广泛性与庞杂性。
从现有鸽友的需求与表现现状分析,当今鸽界大致存在着“三层次”的配对方式。
1、低端配对方式:现在,凭兴趣爱好的鸽友,以自娱自乐为主。他们占中国鸽协30万会员的庞大队伍的70%左右,按保守估算约有25万鸽友之众。他们热爱鸽子,更热爱赛鸽运动,每年开春时节以无限美好的配对期待开始,进行“无序状态”或“随心所欲”的配对。由于他们在成功配对的经验积累尚少,又不仔细与长期学习和运用遗传规律,加上种鸽队伍的“局限性”,甚至以“天落鸟”作为新鲜血液引进。凡此种种,只能进行低端的配对方式,就是偶尔冒出1〜2羽赛绩鸽,也似“流星划过”,其赛绩与成效,可想而知。
2、中端配对方式:在赛场上有所表现,但高位整体赛绩的实力不强。从鸽友主观而言,还是具有赛鸽秉赋与内在智慧的,因而这类鸽友十分想往运用自己有限的种鸽,试图通过有效的赛鸽配对来“出人头地”或“杨名立万”。当然,他们占20%的人数,约有7万余人的鸽友散布在全国各地,其中的“尖子”也能进入比赛的前三甲,但好景不长,要保住此类高位名次,更是难上加难。究其原委,除了种鸽队伍的实力稍逊一筹外,主要还是停留在常规的配对之中,即以“鸽眼配”“差异配”“强强配”为主要形式,尚停留在“表层”的经验配对的“围城”之中。
3、高端配对方式:此类鸽友约占总人数的10%,他们有3~4万人。主要是以职业赛事为主要途径或主打公棚、特比、关赛等,以攫取高额奖金为目的。特别表现为在“优质种鸽”队伍的构建、大量资金的投入方面为特征,即使这样,也只能在激烈的赛事中潮涨潮落,亦或不断地被残酷地洗牌。他们的赛鸽配对,往往决定一年的赛绩与收成,因而更讲究科学配对的重要性与实战性;高端配对,就是建立在极其优秀的种鸽群基础上,还能及时引进外来的优秀种赛鸽作补充,有的连眼底镜都使用上了,并运用对栉膜的研究来进行合理的选配,以追求预设配对所产生的实战效果,即荣膺高位赛绩与取得高额奖金。
当然,据现代媒体传递,外国赛鸽强国已经开始运用“人工授精”和“基因配”的新颖方式,中国某些职业玩家也开始尝试。那是后话。
其三、谨防赛鸽配对的误区
在赛鸽配对中,据笔者聊及到鸽友中存在的一些客观问题,极需要简要地说明确实存在着的赛鸽配对误区:
1、鸽友对赛鸽配对的基本方法,乃至中外经典配对的实例,认识与了解的不够充分和全面,甚至有的鸽友是“一张白纸”,脑中是“一片空白”;
2、当鸽友找到了或积累了赛鸽配对的方式方法,但在运用自己的种鸽配对实验过程中,不能有效地“活学活用”,这就直接影响了赛鸽配对的成效。换言之,那就是造成赛鸽配对的低效或无效的结果;
3、对自己鸽舍的种鸽、赛种鸽、赛鸽区分度不够,鸽友往往重用高位赛鸽。其实,有的赛鸽能做种鸽,有的赛鸽永远做不了种鸽。如果把不能做种鸽的赛绩鸽做种鸽,那就会出现赛鸽配对的“短板效应”。
4、也有的鸽友只能“人云亦云”,带着耳朵“养鸽配对”,甚至盲目跟风随流:当鸽界在追求“奶酪”时,就“按胡芦画瓢”;当鸽界在热捧“哈 利”时,也不惜一切代价引进等。此类鸽友缺乏自主性、独立性的定力,特别是对自己鸽舍内种鸽个体和群体综合评估欠缺,反映在赛鸽配对过程中认知程度与理解力差,那哪能进行有效的配对,结出闪亮的配对结果呢?
5、更可怕提“一叶障目”的鸽友,自己本身种鸽的品质不地道,优质强势遗传不到位,但以自己命名的、徒有虚名的“詹森、盖比、利奥、小迪克”等种鸽,既使“满棚生辉”,也必然会导致配对效应低下的必然结局。
有位颇有声名的赛鸽家说得很直白:配对是涉及博大精深的系统工程,看看自己的种鸽,有的已经育出一些高位赛绩的“战将”,有的是“大名鸽”且各种条件颇佳的种鸽。目前,无论对于赛鸽“大户”配对数100羽或赛鸽散户配对10来羽,还是每年自己在赛鸽配对过程中数10羽:配对,就是试的过程;在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配对时,有时还得借助“天意之助”。
笔者对上述一段言语持否定态度。如果育种配对是个“试”的过程,刚入门的鸽友在试,征战数十年的鸽友也在试,这不是撞大运吗?同样是“试”,为何不提高鸽友自身的认知水平?为何不在积累经验与遵循科学遗传方面迈出可贵的一步呢?配对的核心价值,就是掌握适应自己的配对方式,不断学习与积淀配对经验,这样,走向的成功之路就会大大缩短。因此,在配对过程中,必须重视与提示,摒弃停留在传统经验并以看得到的种鸽外部特征而进行的“外在配”,应重视基因优质遗传的“内在配”,即抓住“隐性”的本质配,在考虑种鸽的内口线、眼志、栉膜等综合方面,这样就能解脱“表征性”配对的桎梏,进行有效配的“内在配”,积极主动地奔向科学配对的金光大道。
其四、赛鸽配对的弱化现象
这是赛鸽配对不可避免的事实与现象。其基本原理来自育种实践,也与优秀种鸽“新陈代谢”的遗传活力相关。
随着优秀种鸽鸽龄的不断增长,其育种优势必然会产生“老化”现象,最根本的表现是公鸽“精子“和母鸽“卵子”的质与量、活与力的衰退。种鸽优质遗传包括“毛羽、肌肉、形架、外貌、意志、归巢率、个性”和“智商”等,其中,最为关键与最为重要的是种鸽“智商”的遗传,“智商”决定未来子代的定向定位,其方位感好、反应敏捷、定向正确,那归巢飞行路线就显得越短,而飞行空距越直接、越捷径,那么在同样分速下,归巢时间就用得越少,就能超越其它飞行伙伴而名列前茅。
在配对育雏过程中,每年都有一个重复的动作,但结果可能大相径庭:即每年秋赛后,种鸽都享有一个休整期,经过鸽友反复调理,包括“药物”处理和营养调补,就着手进行“异性配偶”的配对。问题是如何配对?如何使配对达到预期的“高峰状态”?为何有的配对显得有成效,配对成功;而又为何有的配对显得低效与无能,配对不成功?一连串问题,值得大家深思、推敲与揣摩。所以说,任何一位鸽友若能综合思考、突显个体,抓住关键,按不同的针对性方法打开有效配对的入门,这就能成为有造诣、取得辉煌赛绩的“拿手本领”。
其五、赛鸽配对的根本目标
中国有句成语:“有的放矢”。的,在契约合同中称之为“标的”。这里的“的”,就是配对的目的或目标,就像中国参加奥运会的射击名家那样,瞄准靶向射击,枪枪10环,命中靶心。赛鸽配对的根本目标就是有效运用鸽舍内的优质种鸽群体,让每一配对能释放出优质基因,使其子代在日后的比赛中能显示出卓越的飞速和荣获高位名次的本领。
一句话,直奔配对之“的”,就是荣获赛绩。在配对成功的子代赛绩前提下,当然还有一个“留种”的任务,使之赛绩长盛不衰、永保青春。
其六、赛鸽配对的常用方法
赛鸽配对的常用的方法,俗称“掰头颈”法,即鸽主用肉眼观察,再加手感的经验,参考中外鸽友常规配法的一些经验,逐渐形成自身的常用配对方法。
从以往赛鸽的实践与研究而言,鸽子归巢受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主要争议的是“太阳说”“地磁说” “震动说”“气味说”等等,甚至有人推测赛鸽在长期的进化中本身内含生物导向的本能特性,故称“自然罗盘说”。
赛鸽在各地域、各赛线的考验与筛选过程中,实现“优胜劣汰”的进化,除了毛羽、肌肉、身架等进化外,主要是眼睛的进化与适应而产生的生存法则。鸽眼的视觉与能力远比人类优秀得多,这就是竞翔自然选择的结果;特别是赛鸽在归巢途中通过鸽眼观察外部世界,将其各种已知或未知的信息感知收入眼中,再连结眼底的栉膜并通过栉膜的过滤,又经视网膜传至大脑;由大脑面对复杂的信息即时处理后,由大脑发出定位与定向的指令,使赛鸽在不同光谱或磁场变化下,作出及时的判断,显示出赛鸽适应方位与向前飞行的力量。
常规配对,就是在日光常态下,用肉眼观察识别与判定的配对结果。其中大致有:
1、鸽眼配:这是中国鸽友惯用的传统配对方法,是在实践中观察赛绩鸽后找出鸽眼共性特征的有效方法之一。鸽眼配,主要从黄眼、砂眼、牛眼三大砂型出发,有“异色砂型配”和“砂型结构配”两大类型,强调鸽眼的砂色异样与结构不同,从而追求配对产生的实践效应。鸽眼配,从广义上而言,拓展为“阿尔砂”“内口线”“速度线”“外封砂”“刻线”等配对方法。
2、差异配:也是当下常规配对的常见方法。种鸽的差异,鸽友一般考虑种鸽的“血统、羽色、体形、肌肉、头型、赛距、特性”等方面的差异,从而通过差异配,达到“取长补短”的比赛效应。也有可能会培育出使人眼睛一亮的“新品种”。
3、强强配:由于当下鸽赛特别激烈的缘故,有些鸽友在探索配对时强化“立竿见影”的效果。在深思熟虑、综合思考下,主要看“鸽眼、体形、赛绩”的特征与表现,把2羽比赛中赛绩突出的异性赛鸽作为种鸽进行配对,甚至把冠军鸽俩俩配对,以图直接育出冠军鸽或高位名次鸽。
4、鸽龄配:这是当下不少鸽友在综合运用种鸽资源中采取的鸽龄配。前提是无论种公或种母都曾育出过出类拔萃的子代,由于年龄老化而被晾在一边,不加以重用。因此,有些鸽友“引进、借用”此类种鸽,采取“老少配”,即老龄种公配少女种母,老龄种母配青年种公,目的是追求或重视老龄种鸽当年育种的风采,也可以经过挑选后直接留种。
5、“自由恋爱”配:是鸽友把飞过优秀赛绩的种鸽和育过优秀子代的雌雄种鸽有意放在一起,让它们根据自己特有的性选择意向而进行“自由恋爱”,最后完成配对成功。“自由恋爱”配,目的是使种鸽在轻松、自由、自主的状态下释放优质遗传基因。
6、回血配:有见识的鸽友知道,配对根本目的在于追求赛绩,其永恒价值在于把“根”留住。回血配就是彰显永恒价值的独门蹊径。回血配,有沾血配和近亲配两大类。沾血配,主要近亲的二代×三代和有血缘关系的同祖源鸽家族中的异性配,目的在于追求又稳又快的子代,即能飞又能留;近亲配,主要有父与女、母与子、兄与妹等具体配法,主要通过配对,加上适度训放或比赛,成为鸽友决定去留的依据。近亲配,主要目的在于“香火延续”的留种。无论是经验型回血配还是借助科学型回血配,其核心指向都是种鸽的合配性,唯有这样,才能在种鸽配偶间释放出优质的精子与卵子,并加以优化组合,从而才能育出优秀的赛绩鸽。
其七、栉膜配对方法概要
栉膜配对,就是随着人类眼科科技的发展,借用眼底镜工具,即以曲光途径识别与判定鸽眼栉膜的资质与合配性,所形成的栉膜配对的有效方法。
栉膜配对方法:
1、有线配:形相似、色相近,有线配有线(栉膜背部栉脊,有暗线或亮线均可),发挥配对的“强化”作用;
2、栉膜配:优秀全面的栉膜×栉膜某处明显高端特质,发挥配对稳定与加强作用,具有“突破性”作用;
3、栉剑(尾)配:栉尾带线同配,可提升飞速;
4、栉叶配:栉膜的栉叶排列整齐、阶梯分明、锯齿清晰的互配,其作育后代快速归巢;
5、“雾星霜”任意配:栉膜中出现“雾、星、霜”等现象,一定是上佳种鸽,可任意配对,俗称“黄金种鸽”;
6、背景配①:棕色×偏黄或偏红、黑色×金黄色(栉膜的背景色),可擅长飞恶劣天;
7、背景配②:栉膜背景色,白色×金黄色,适应全天候飞翔,特别对能见度低的恶劣天气,方显英雄本色;
8、背景配③:栉膜背景色,暖色×黄色;适应多关赛;
9、背景配④:栉膜背景色,棕黄色同配、或棕黄色×黑色,同样可在多关赛中胜出一筹。
以上简介9种主要的栉膜配对方法,主要是为关注并身体力行栉膜配对的有识之士打开一扇“天窗”,仅供参考。让大家既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又能登高环顾四周、拓展视野。
其八、未来发展配对方法
据悉,国外赛鸽强豪、育种大师盖比,已经运用“人工授精”方法,就像“试管婴儿”那样,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实战效果。这里,纯属简介外中运用“基因配”的实例:
据Z先生在中信网上介绍,有人提出赛鸽配对的未来发展未来,即基因配对的趋势:今后10年是配对育种追求AA基因的时代。目前,已经先是考夫曼,后是文斯特拉,最近是玛丽·温克等,都进行了 “基因配”的可贵尝试。
“基因配”,就是通过专业的LDHA的基因型检测,发现有携带十分常见的AA型基因的鸽子是十分优秀且出类拔萃的高端种鸽。考夫曼的鸽子平均20多羽仅有1羽AA型优异种精,玛丽·温克鸽舍内更为惊人,即约7羽鸽子中就有1羽AA型优异种精,还有总共20羽赛鸽带有AB型基因型,虽然AB型基因型的优秀赛鸽以综合基因的面貌出现,但比大多数普通赛鸽BB基因型要在配对育种中强得多。比利时曾医鲁本·兰克利认为:AA综合基因型平均占有率不超过1%,在顶级赛鸽中比例也仅占5%。天生带有AA基因型的赛鸽,被认为具有常见的育种天赋,它能够把强壮的体质,强烈的爆发力,以及强大的心肺功能最大机会地遗传给下一代,从而真正开向了赛鸽配对的终极目标。
无独有偶,中国赛鸽权威人士H先生最近也公布了“基因科学首次进入中国鸽界”的信息:首先中国鸽友与欧洲强豪的基因配对的原理与逻辑是不同的;其次中国鸽友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手段,可以对冠军家族数十羽代表鸽抽血实施基因测序,从而出最佳配对组合,最终实现冠军鸽素养源源不断地涌现。
两种“基因配”配对思路,两种“基因配”实践操作,请普天下鸽友轼目以待。
尾声
综上所述,配对魔方是赛鸽运动赋于鸽友最神圣的使命,而赛鸽配对在中外赛鸽史上已有十分经典的范例。以比利时和荷兰的育种名家为例:比利时经典的配对方式是,父本种鸽是1羽多次比赛获奖,但有1〜2次大赛中名列前茅或夺冠鸽;母本种鸽是1羽大名鸽与黄金种母的直女,俗称:“赛绩” ד特留种鸽”,目的是保全种母的育种身心,提升配对效应。荷兰经典的现代配对方式是,父本种鸽和母本种鸽都为赛场上多次获奖的佼佼者,甚至也有本国国家赛大羽数竞翔中摘金夺银鸽,这种“强强组合”,显示了荷兰人强悍的育种方式,犹如他们“全攻全守”的足球那样。
赛鸽配对,应有一个一般程序:
首先,是调理和调养种鸽。包括“肠道、呼吸道、种疫苗”等药物处理,而后在鸽食和营养品等方面进行调养,当然应当具备朝南阳光充足、鸽舍卫生与宽畅、雌雄分开的良好生态环境。
其次,是种鸽的再鉴别与再筛选。实际上,是鸽友对种鸽个体发展变化与新陈代谢的再甄别。对于种鸽的个体条件是:身体健康、体格健硕、羽毛细腻、龙骨粗壮、肌肉丰满、背部有力、年轻力壮、充满活力;种鸽是比较而存在的,是种鸽资源的优化整合,主要启用与时俱进、青春勃发的种鸽;种鸽的选择与启用,还须考虑比赛之地的地形、赛距、风向等综合客观影响,这也就需考虑羽翅造型与体形长短等,对比赛之地可能条件的适应性;一般而言,近距离鸽的肌肉多数是刚中带柔,中距离鸽的肌肉多数是柔中带刚,而肌肉糯柔的比较适应长距离比赛。当然,赛鸽配对是一项系统工程,更需要鸽友透彻了解种鸽的血统、特征、个性等主要指标,还需预想所出子代的走势与比赛发挥的可能性,以此追求配对优质遗传的延续性。
再次,对种鸽配对的探究,永远在路上。凡是优秀种鸽,主要表现在“智商、速度、毅力、翔距、特质、适应性”等方面,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主流和非主流方面,种鸽也不例外。种鸽的核心指标就是智商,表现在比赛时的方向感(定向)和飞行过程中的适应感(校向),据此,优秀种鸽主要是反映在智商方面的强烈遗传。事实上,所有的参赛鸽友都可能会遇到这样的相悖事实:看好的或是身强力壮的鸽子会迟归,而不被看好或是身形有缺陷的赛鸽却“一马当先”。其根本问题,就是鸽子定向和较向的问题,智商决定飞行的路线,而飞行的路线越短速度就会越快,速度快的赛鸽理所当然地早早归巢。
配对魔方,说明鸽友的配对,像魔方般的奇幻,具有诸多不确定性;配对魔方,显示出鸽友配对面对着千变万化、千奇百态的可能性与必然性;配对魔方,表明其既是科学性又是艺术性的结合。科学性,是讲究“严谨、规范、方法、程序、研究、发现”的过程,是应当学习和参考人类发现的生物“三大遗传规律”;艺术性,是弘扬“想象、思考、自由、感性、直觉、选择”的过程,是应当学习中外鸽友成功的配对方法,善于总结自己的配对经验,更为重要的是强化鸽友主体的进取性和自主性,用好和用足自己鸽舍的种鸽资源,找到赛鸽配对的“适合自己”的最佳途径。
配对魔方,追求的最高的境界和探索的奥秘,是种鸽的合配性。就像螺丝与螺帽“天作地合”契合般地作育出赛鸽战场上的“良驹悍马”和“一代天娇”。
在“人鸽合一”的现代赛鸽时代,赛鸽配对,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赛鸽配对,是育种的前奏,育种是
一个系统过程,必须经过比赛的验证;赛鸽配对,犹如古代圣贤屈原一贯信奉的格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注释:
①中华龙鸟的化石。最早发现于中国东北,沿着它的头、脖子、后背以及尾巴,长着与众不同的鬃毛,形成斑纹。利用电子显微镜,科学家发现化石中的“黑素体”,这是一种羽毛里的微型结构,不同的“黑素体”会让羽毛、皮肤或者头发出现不同的颜色,包括黑色、灰色、橙色或者棕色等。
据考古:中华龙鸟,生活在1.25亿年前,是奔跑迅速的一种小型食肉恐龙。它的最初骨架大小有1米左右,前肢粗短,爪钩锐利,后腿较长,适宜奔跑,全身覆盖着黄褐色和橙色相间的羽毛,而尾巴则是橙白两色相间的羽色。它的最初骨架大小有1米左右,前肢粗短,爪钩锐利,后腿较长,适宜奔跑,全身还披覆着原始绒毛。
长期以来,对于鸟类是不是恐龙的后裔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而中华龙鸟的发现,却对鸟类的进化提供了一定的证据。中华龙鸟,是现代鸟类,包括飞行的现代赛鸽的先祖。
②红山碧玉龙。红山碧玉龙,1971年8月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小北山出土。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观民和中国著名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等考古专家鉴定,确定为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玉龙”。红山文化遗物,距今已有近六千年的历史。因此,被誉为“中华第一龙”,成为举世无双的“国宝”。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每一个炎黄子孙都骄傲地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源远流长的龙文化,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我国的各民族几乎都有以龙为主题的传说和故事。
红山碧玉龙,又称猪嘴玉龙,高26厘米,距今6660年~5000年,在玉龙上,刻有猪的头,马的鬃和蛇的身。卷曲呈“C”字型,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其形,蜷曲中隐含着升腾,安逸中透露着威猛,令人望而敬畏。背部有对穿单孔,以绳系孔悬持,头尾处于水平状态,设计独具匠心,属新石器时代遗物,是目前国内时代最早、体积最大的龙形玉器。它的出土,标志着早在5000多年前西辽河上游便已形成了对龙的图腾崇拜,表现了红山文化深邃悠远的历史内涵。
中国是礼仪之邦,也是尚玉之邦。红山碧玉龙的发现,不仅让中国人找到了龙的源头,也充分印证了中国玉文化的源远流长。
③灯光下的受精蛋。《本草纲目》称之鸽蛋,也是鸽卵。鸽蛋,为鸠鸽科动物原鸽或家鸽的蛋。鸽蛋,被人称为“动物人参”。鸽蛋含有大量优质蛋白质及少量脂肪、并含少量糖分,磷脂、铁、钙、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D等营养成分,易于消化吸收。鸽蛋营养丰富。鸽子蛋口感吃得比较细嫩、爽滑,不仅口感好,而且富含高蛋白、丰富的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长期食用能增强皮肤弹性,改善血液循环。鸽子蛋具有改善皮肤细胞活力、增强皮肤弹性、改善血液循环、清热解毒等功效。
鸽蛋,赛鸽运动的起点。想要赢得比赛,就要遵守最基本的优胜劣汰法则,从鸽蛋期开始进行严格筛选。要知道,再优秀的种鸽,也不可能作育出100%的优秀后代,想要让自己的鸽舍成为高起点的鸽舍,那么,淘汰好的,留下最好的,就应该是我们遵守的准则。
种鸽配对后,10天以内会产蛋,如果时间过长不能顺利产蛋,则要及时更换配对;种鸽产蛋后5天要开始观察鸽蛋,对蛋皮薄、色泽灰暗、不光滑、大小不一、畸形蛋要严格淘汰,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孵化4~5天的受精蛋,在灯光下观察,胚胎基轴线两侧血丝对称,呈现蜘蛛形状的为雄性胚胎;胚胎两侧血丝不对称,一边丝长且 多,一边丝短且少的为雌性胚胎。鸽蛋是1羽赛鸽的起点,如果不能把握好这个起点,那么也没有必要谈论成败两字了。
据悉:2018年3月10日晚20:00,中国鸽界拍卖鸽蛋的故事再次重演。西安八〇天下胡战,推出了2018年第1窝鸽蛋的拍卖,此鸽蛋的父亲是北京壹号鸽舍张斌作育使翔的拍卖价200万鸽王的直子,母亲是赢奖无数的超人号直女,如此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优秀基因重组,目的是提高其后裔多关赛核心竞争力,争取强者更强,获取更大经济效益和影响力。优质鸽蛋的拍卖,开创了赛鸽共享经济的新时代。
▲①中华龙鸟的化石
▲②红山碧玉龙
▲③灯光下的受精蛋
专栏作家发表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