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九、十月份孵化的小鸽,主翼羽在第二年春天还保持着幼鸽期的状态,不会在春赛中遇到更换关键羽条的麻烦。尽管它们的主翼羽还比较稚嫩细小,难以在春季举行的一岁鸽1000公里比赛中飞出惊人的成绩,但归巢率还是相当不错的,尤其是那些体重偏轻的鸽子可能飞得更好。总之,六月以后孵化的小鸽可以作为后备选手,但并不是赛鸽繁育的重点。
要繁殖出理想的小鸽,还必须为种鸽提供尽可能完善的鸽舍条件,这对小鸽的成长也会起到一定作用。能够在天热时保持凉爽的鸽舍,在盛夏八月也可以进行繁殖;而保暖性良好的鸽舍,在严寒的冬季也可以繁殖出合格的小鸽。因此,在建造繁殖鸽舍时必须充分考虑到鸽舍位置、地形、风向等因素。例如鸽舍的通风会影响鸽子的换羽,细心的鸽友能够以此来调节换羽的时间。
在鸽舍卫生方面,最重要的是保持干燥。为了防潮,鸽舍地面及粞架最好不要刷漆,也不要用湿布擦拭。种鸽的巢房要足够宽敞,应能容纳两个巢盘和若干食罐,并且不妨碍种鸽在里面交配和小鸽扇动翅膀。巢房最好分为上下两层,先在下层巢盘中孵化第一窝卵和育雏,之后在上层巢盘中孵化第二窝卵,待小鸽套上足环后再移到下层。这样做可以防止第一窝雏鸽的粪便把第二窝卵弄脏。巢房中还应当保持昏暗,因为光线太亮会使种鸽躁动不安。鸽舍的大小以1.8米见方为宜,超过鸽主身高太多就不容易抓住鸽子了。对不能出舍飞行的“死棚”种鸽,必须设置金属丝围成的运动场。
英国的名鸽收藏夹罗根就为种鸽建造了巨大的运动场,还在里面种植了蔬菜,让那些来自比利时的冠军鸽在里面自由采食、水浴和运动。苏格兰的安德森博士也从比利时和法国进口了大批冠军鸽,但他的做法是利用娴熟的技巧将其全部“开家”。
总之,种鸽缺乏运动就繁殖不出良好的后代,这是我们在引种前必须考虑到的。事实上,种鸽运动场再宽敞也不如让鸽子在大自然中飞翔,因此我建议鸽友在引种时购买下巢不久的幼鸽,然后将其“开家”饲养。这样做似乎不够快捷,其实是省钱、省力的好方法,除非你刻意要当一个“名鸽收藏家”且财大气粗。引进世界最高水准的种鸽十分必要,但必须结合本国的竞翔环境对目标鸽舍的主流血统进行深入研究。在日本鸽界,进口鸽等于好种鸽的想法已经过时了。为了摒弃虚荣早见实效,应当集中精力把进口鸽后代在本地的表现分析透彻,从中找出表现最佳的佼佼者。我们所做的一切,包括种鸽舍的设施在内,都必须把参赛竞翔作为根本目标,否则你只能成为名鸽收藏家或育种家,而不能成为活跃于赛鸽第一线的竞翔家。
种鸽的饲料
在与成功鸽舍的交流中,鸽友们总是会询问关于饲料的各种问题。此时你会发现,每个鸽舍使用的饲料都有所不同,因为鸽子能吃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比利时养鸽家在饲料方面格外讲究,先将来访者带到饲料保管室进行一番介绍是他们的惯例。对饲料苛求甚至令人产生疑问——饲料种类的选择及配比变化究竟与比赛成绩有多大关系?因为也有一些强豪鸽舍仅仅使用喂鸡的颗粒饲料,根本不必花钱费力去寻找白豌豆、麻子之类,同样取得了非凡的赛绩。在饲料方面只有一经验具有共性,即成功鸽舍的饲料成分都是不单一的,至少由两种谷物混合而成,并且都不去壳。我们知道,鸽子吃了精制的玄米会拉稀,直接吃带壳的稻谷反而十分健康。这是因为原始状态的大麦、稻谷等更接近鸽子祖先的食物,其汇总含有的纤维质能够刺激肠胃而更易消化。事实上并没有哪种饲料更容易使鸽子生病,问题不在于饲料的种类而在于饲料的品质,充分干燥和妥善保管才是关键。
种鸽的饲料本无须特别说明,但在早春繁殖时应当多喂些高脂肪、高蛋白的小粒饲料。另外,还应在巢房中单独设置食罐,为种鸽补充一些小麦、麻子等“浓厚”饲料。为种鸽准备的“常食”必须混有带壳谷物,而且要控制总量。如果种鸽只挑食其中的麻子,喂出的小鸽容易虚胖,虽然体型大却不硬朗。关西地区老一辈养鸽人都知道,“打野食”的鸽子喜欢飞到酱菜作坊偷吃含盐的麸子,也喜欢啄食上山的红土和树上的嫩芽。所以,贝壳、红土、鱼肝油、盐、蔬菜等也是种鸽食谱中不可缺少的。
种鸽的交配
交配是繁殖的第一步。如果不能严格贯彻鸽主的意图而放任自流,鸽子就会自由结对交配,很容易导致极端近交使鸽舍成绩一蹶不振。要享受竞翔带来的乐趣,就必须按照自己深思熟虑后制定的计划来繁育小鸽。即使鸽主的打算有悖鸽子的意愿,也要通过各种措施强行实施。为了使鸽子更快地接受我们指定的配偶,应当从秋季开始把雌雄种鸽分离饲养。长期分离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难以操作,实际上分离一周之后鸽子便会习惯于单身的状态,只须在早、中、晚把雌雄分别放出舍外运动即可。这段时间应当多喂大麦等粗饲料并严格控制总量,不要让种鸽吃得太饱。要改变种鸽原来的配对时,为了让它们尽快忘掉原来的配偶,必须用隔板而不是金属丝网来分离,使雌雄之间看不到彼此。我每年的繁育计划是让种鸽在三月初交配,根据这个日程,从秋季换羽结束时开始投喂含有一半大麦的饲料,从二月初开始逐渐加大饲料的浓度,等到种鸽充分发情、达到最佳状态时将其合笼。
头脑、体型(包括羽翼)和健康是作为赛鸽的三个重要条件,而健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决定的。亲鸽的状态会对雏鸽产生很大影响,所以必须通过细致的观察让种鸽在发情达到巅峰时进行交配。每一场比赛的冠军只有一个,我们不必急于让种鸽繁殖第二窝,要有足够的耐心。加入小鸽非常出色,只出一窝也完全可以达到繁殖的目的。交配完成后还要让种鸽记住自己的巢房,如果占巢未稳时已经产卵,可以把卵暂时教给其他鸽子代孵。有参赛任务的鸽子不要在远距离赛事结束前更换配偶,交配时机的选择也应当与赛前状态的调整综合权衡。总之,饲养者需要通过耐心观察做出正确的判断,在繁殖第一窝雏鸽时必须格外慎重。
从产卵到孵化
一般情况下,鸽子会在交配后八、九天产下第一枚卵,隔一天之后再产下第二枚卵。卵的大小因种鸽血统及体型而略有差异,但是与雏鸽的性能无关。有些鸽友常常把年轻雌鸽产下的初卵丢弃,因为它比较小,有时还粘着血迹,似乎孵不出健康的小鸽。其实这是很可惜的,因为产下初卵的雌鸽大多处于体况及发情的巅峰状态。另外,为了尽早验证亲鸽的遗传能力,也应当孵化第一枚卵。冠军鸽确实能够生出优秀的后代,但生出平庸鸽的概率更高。赛鸽的性能改良和系统培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而饲养者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了培育出自己喜爱的理想鸽系,我们必须及早把握种鸽的遗传性能,从而节省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第一枚卵或第二枚卵以及卵的形状均与未来雏鸽的性别无关,这是我通过多年的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从淘汰劣鸽的角度考虑,当然最好能够从雏鸽甚至从卵开始做起,然而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所以,要预测一枚卵的前途,还是得反思种鸽在交配、产卵的过程中是否处于最佳状态。如果雌雄种鸽一年当中都十分健壮,就有可能生出良好的小鸽。另外,种鸽在春季产下的第一窝卵以及参赛获奖后产下的卵,都值得格外珍视。有些鸽友中只注重种鸽的价格和翔历,是把赛鸽的繁殖看的过去简单了。
专栏作家发表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