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久武
潘久武,1949年生人,教育科学研究人员,上海鸽人。发表或编辑《课程:学校腾飞的引擎》《生命的放飞》《鸽眼新析》等16余部教育或赛鸽著作;曾在《发现》《沪港经济》《中华信鸽》《上海信鸽》等杂志任副理事长、副主编、编委、记者;现任中国信鸽协会官网专栏作家。潘久武,在中国鸽坛上笔名有潘博、尚海、上海鸽人、UFC独立撰稿人等,在《赛鸽天地》《中华信鸽》《上海信鸽》《鸽友》《中国信鸽协会官网》《中国信鸽信息网》等发表文章、专题报告百余篇,有“育种、报道、摘编、赛事、人物、传奇”诸方面的内容,引起了众多鸽友的选读与好奇。潘久武,其信念:中国鸽人应站在育种的制高点上;中国鸽协为代表完全有可能从“赛鸽大国”发展为“赛鸽强国”;作为信鸽爱好者理应做出自己的贡献。我的座右铭:“赛鸽绩为先,育鸽品为高;写鸽质为重,爱鸽情为浓”。 2018年10月1日 撰文
详情>>

《千公里幼鸽: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3) 潘久武


导言:通过现代微信,聊鸽子更趣味无穷。关于优选种鸽的问题,一是靠良好的赛制,二是靠人工的培育。虽然两者有所互补与促进,但这里主要介绍微信群里鸽友对千公里幼鸽放飞的共聊,及补充相关的资料,从中也能瞧出一些问题的端倪,得到一些优选种鸽的有价值的观点。
本微信群的闲聊,还涉及到今年春棚的一些实况,从中也可以领略中国赛鸽春棚赛制的严酷性和现实性,这也为广大鸽友提供一些可以参考的信息。
总之,中国鸽界的“微信有益”,已经成为大家成长新的载体或新的生态。这必将为中国鸽友开启了有益的赛鸽“窗口”和选种“春风”。


世上最初记载鸽子:西方圣经的《洪水的传说》。书中写到,耶稣降雨40昼夜,洪水泛滥,水位比山高,地上所有生灵都淹死了。诺亚带了妻子、儿女和一批飞禽走兽,乘着方舟行驶150天,放出1羽鸽子探路。晚上鸽子回来了,嘴里叼着橄榄叶子,诺亚知道绿洲出现了,地上的洪水也已经退了。
可见,鸽子,是上苍赐予人类美好的礼物;鸽子,又是人类塑造的“飞翔战士”。
一、世界赛鸽发展的简史
据世界赛鸽史介绍:1789年前后, 比利时人养鸽,从那时起,一部分鸽人就想把鸽子培养成为赛鸽;1810年,那些热衷于赛鸽比赛的鸽迷们,在比利时南部列日省韦尔韦耶市举行了首次比赛;1903年,韦尔韦耶市的雷尼•贵那先生继承了韩森的鸽舍后,开始进行对长距离赛鸽的培养。很快,雷尼便取得了成功,终于登上了长距离冠军霸主的地位,在比利时赛鸽史谱写了一篇长距离赛鸽的不朽篇章。
人们知道,几乎经历了110余年的探索与努力,比利时鸽人培养的远程赛鸽的梦想才实现,由此,他们的鸽子逐步适应了1000公里距离的比赛飞翔。
这里,笔者要简要介绍当下欧洲经典巴塞罗那大赛由来。巴塞罗那大赛,是由比利时裘勒汉姆中心赛鸽联盟(C.C)所组织的,即每年的7月第一个周末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放飞,分为成鸽组和雌、雄鸽组两项赛事,平均空距是1000公里~1300公里。
据文献记载,1906年比利时作为国家赛,第一次组织赛鸽大规模出征1000公里的巴塞罗那大赛,那时用马车运了1160羽赛鸽到达西班牙的巴塞罗那,成千上万的巴塞罗那市民登山远望,为赛鸽放飞的壮丽场面欢呼加油。发展至今,巴塞罗那千公里国际大赛,不仅已有100余年历史,更为重要的是世界鸽坛最负盛名、欧洲最顶尖的传统远程信鸽经典大赛。
二、中国赛鸽运动的回味
中国现代赛鸽运动,就像一架机翼摇摆飞行的飞机,以“近→远→近→多元”的侧重赛制,腾云驾雾、攻难克坚、一路前行。
从上个世纪30年代起,以中近程赛鸽为主,最远飞至1000公里左右;解放后,赛鸽成为劳动大众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并且以越远越好,甚至远到新疆3000公里左右的超远程比赛;但是改革开放后,又在“短平快”的挑战下,鸽会、公棚、鸽友都趋向“经济为中心”的选择,分享“短平快”的高额奖金,尤其是鸽会不会因放飞远程赔钱而烦恼,纷纷丢下千公里的快速鸽,转向500公里为主的极速鸽;而当下,由于多关制的涌现(有的要打5关或6关),再加上天候的变劣、极端天气的侵袭、厄尔尼娜的影响、认为电子辐射的加强与干扰,使得众多鸽友不得不面对现实,重新评估和启用千公里的优秀种鸽,以增强赛鸽比赛的定向性和抗逆性,提高赛鸽归巢的稳定性。
回味历史, 品味经典。以上海为例,鸽友早在远程或超远程中有使翔幼鸽的偶尔行为,比如:上海超远程入赏鸽中就出现过当年幼鸽的身影;1500公里放飞天水比赛中幼鸽归巢也有出现;放飞北京、新安等千公里比赛时,经常有幼鸽荣获高位名次。
值得提醒一下的事:上海鸽友陈瑞麟作翔的“创世巨匠”,环号上海96-079151,在1997年1000公里比赛中实现当天归, 获得15780羽中的总冠军。此鸽虽是“一岁鸽”,但千公里当日归,曾引起诸多鸽友的敬佩和羡慕,也算是当时的一个突破和奇迹。以后,中国鸽界1000公里当日归风起云涌,2020年春赛,河北与内蒙的鸽友,就有1000公里当日归的喜讯传来。
面对“天候变坏、赛事激烈、育种需要”的三大难题,为何又要重视与启用千公里的优秀种鸽?答案很直接:实施长短结合的赛制,重用千公里良将,应对现实的各种变化。
三、幼鸽参赛的中外比较
对于幼鸽竞翔,国外分两派:环保派主张幼鸽至多飞到420公里~480公里,幼鸽超过此空距负担不起,否则就是对幼鸽身体和情绪成伤害,甚至对生命的漠视;放飞派认为幼鸽是要尊重的,但要让它们接受飞行的挑战,至于放飞空距的极限可以更远些。近来虽有所松动,幼鸽比赛在500公里左右也能大显身手,但还是环保派的动物保护主义占优。
中国的鸽友却与之相反,仅有少部分鸽友认为放飞要循序渐进,不能超越幼鸽本身发育的能力;更多的鸽友主张让赛鸽接受挑战,完全可以放飞之千公里以至更远,这样就能够筛选出的鸽子更强壮、更聪明、更有活力,优势遗传也会更优越。
但仍有部分理性的中国鸽友,对于幼鸽要从实际出发,包括赛制的演变、应对气候的变化和客观条件的干扰,以作出地域不同的最优化的选择。
四、现实比赛的变化和天候的挑战
近年来,无论是地方赛,还是公棚赛,乃至寄养棚赛,都会出现“黑色星期二”,已至500公里比赛当日归巢寥寥,甚至“0”归巢,搞得鸽友灰头土脸,鸽会、公棚、寄养棚连头都抬不起来。因此,有见识的鸽友,已经开始把优秀的千公里高位入赏鸽掺入近中程快速鸽之中,在普赛、公棚赛、寄养棚赛中,以抗天气、增加稳定性、特别是在恶劣天候中提高归巢率,并取得了不菲的战果。
以吉林长春鸽协为例:会员在鲍建明主席的统一安排下,自1999年始,实施长短结合的比赛方针,除了300公里、500公里、600公里的比赛外,还把1000公里比赛作为常规赛,至今坚持已有21年。由于长春是平原,因而由内蒙至长春是高向低飞行,称之“黄金赛线”,当顺风顺水时也能千公里当日归。据统计:该协会已有6年千公里当日归的光辉业绩,鸽友充分享受到美好的千公里当日归的滋味。最近,中鸽协也批准了该会1000公里和1500公里作为国家赛,这是好事。因此,鲍建明主席由衷地建议全国要加强千公里比赛,但又要注意放飞沿线的天气、风向、地貌,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虽然,鸽友认同一种人一种玩法,条条大路通罗马,能赢就行;他们也建议启用快速、早熟、优质的杨阿腾、凡•王路易、司翠克鲍特、西格穆勒、盖比等,乃至老国血中的快速鸽,合理与近中距离的外血极速鸽交配,可能放飞千公里成效较好。
事实上,长春的鸽友能以千公里优秀种鸽打底,选育幼鸽送公棚,赢得多输得少。说到底,践行千公里赛制对鸽友送公棚大有益处。
五、中国幼鸽千公里的实验
鸽界的有识之士早就预见到,中国要培育自己的优秀种鸽,必须从中国赛鸽的实际与发展的可能性出发,设计与实践我们的赛制。比如:中国幼鸽千公里“正大杯”,从2002年~2011年,每年由正大集团谢炳赞助10W,湖北省信鸽协会开始举办幼鸽千公里“正大杯”的实验赛事。
据悉: 首届“正大杯”于2002年11月1日上午8时10分在北京统一司放,有1765羽精英参加了此次角逐。次日上午10时58分,武汉市江汉区鸽友刘胜洲1羽环号为2002-17-029993的幼鸽首先入笼报到,分速为1102.3381米/分,荣获了首届幼鸽千公里大赛的冠军;武汉市江岸区鸽友张新华、鄂州市鸽友胡义堂的2羽幼鸽分获亚军和季军。前200名有效名次均在规定时间内报满。
最近,有位湖北鸽友坦露肺腑之言:“一路幼鸽千公里家族,从首届正大杯幼鸽1000公里比赛起,历经10余年从地方到省联翔和全国联翔比赛中荣获众多的冠、亚、季军及高位,直至本人于2014年因忙于公司事务,地方赛才逐步放缓直至停下。如今,慢慢小规模转向于公棚,欣慰之余也庆幸取得不错的成绩”。
据悉:从第四届“正大杯”起,幼鸽与湖北省、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的“三省一市”千公里联翔同聚北京。
六、中国鸽友的实践选择
世界著名强豪盖比,为了培育世界一流的赛种鸽品质,信奉在艰难赛事中的高位入赏鸽,而对于近距离高风速的冠军鸽嗤之以鼻。盖比血系流传至中国,其繁衍的后裔四处开花,由此流传着一句口头禅:“盖比盖比,哪儿都能比”。更值得称奇的是,有位上海A鸽友引进盖比血系以后,不仅在中长距离上有所突破,还连夺2次360公里的冠军。他自己也感到很惊奇,盖比血系属于中远程强项,怎么连近距离、好天气中比赛中也能独占鳌头呢?!
在实际操作上,还有不少的事例告诉我们:千公里快的鸽子,五百公里也会快;千公里或超远程快的鸽子,出的子代能在近中程表现的既快又稳。比如:四川B鸽友用兰州67名的回血X麦克斯,照样夺得400公里亚军和11名;内蒙 C鸽友引进1500公里冠军后,育出380公里冠军、500公里冠军、亚军、殿军,1000公里当日归冠军等多羽,甚至到北京爱亚卡普比赛,选送2羽,也能获得113名、197名等;内蒙 D鸽友于1995年引进爱亚卡普詹森,用了两年毫无动静,后配了上海王林宝的西翁(深雨点雌),即育出300公里冠军、500公里季军,送至公棚也连连得奖等,他逢人就讲詹森鸽所出,直到现在他还说,是詹森血系的嫡传,那王雌却毫无提及。这就应了鸽界的一句名言:“一俊遮百丑”,报喜不报忧,出鸽叫名血。
据刘鸽友反映:现在各地放飞千公里,也有一个很不好的倾向,有的鸽友把迟归鸽或淘汰鸽“滥竽充数”,放千公里叫“倒垃圾”,这怎么能提高千公里赛鸽的品质呢?
因此,从鸽协到鸽友必须明确,千公里的赛事是当下经典、荣耀的大赛,也是遗传作育的“立本树质”的千秋大事。据此,无论是鸽协,还是是鸽友,都应把千公里的赛事,特别是幼鸽千公里赛事当成头等大事抓好。
作为中国的幼鸽千公里比赛,完全可以称之中国的“巴塞罗那”品牌赛事,更是中国鸽坛在世界赛鸽史的创新之举。这里,有我们曾经举办过的10届湖北幼鸽千公里的“正大杯”的经验;也有现在公棚为了满足鸽友的需求,践行公棚新创举,比如:安徽华东公棚曾组织秋季幼鸽最后一关千公里比赛;山东农大公棚春赛,隔年鸽是“一岁鸽”或一岁以内,已经两届作为千公里终极加强赛,取得不俗的表现;山东翔宇公棚在进行三关正赛和加站赛后,还要打千公里加站赛,可谓首开春棚就打千公里真的猛:该公棚千公里加站赛次日归12羽。这是中国鸽界露出的一个敢于实践的很好苗子。
七、培育中国特色的优质种赛鸽
于10年前,张金水在《再议培育中国品牌鸽种》中就提到:“由于衡量世界赛鸽强国的重要特征,不仅仅是看赛鸽的赛绩,更主要的是看一个国家的赛鸽育种,培育出的新型鸽种,是否具有世人公认的突出鲜明的优秀竞翔特性。
所以,我国的赛鸽育种,决不能跟在它国的后面‘亦步亦趋’,必须要突出我国赛鸽在中、长距离比赛中定向快、方向感强、导航性能好、归巢性强、高速耐翔、稳定性强、韧性强全能型快速鸽种特色”。
事实上,由于地域和气候的差异,南方的千公里不等于北方的千公里、平原的千公里不等于山区的千公里。考虑以上现实因素以外,还需考虑地域差异的出鸽时日和停赛时机,比如:北方鸽友要到每年的4、5月份出幼鸽,10月中下旬就要停赛了,原因是下大雪了。  
故笔者提出不成熟的建议:中国中部的鸽协,可以尝试幼鸽800公里~1000公里(秋)的比赛;中国北部的鸽协,因地、因时制宜地组织幼鸽600公里~800公里(秋)的比赛;中国南部的鸽协,根据天时地利开展幼鸽600公里~700公里(秋)的比赛。以实际行动,提升中国赛鸽的品质。
鸽界有句老话:培育千公里鸽,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简言之,培育千公里鸽、提高赛鸽育种的品质,是鸽协和鸽友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其背后就是千公里鸽的基因特别可贵,既定向好又能能抗天,又有速度还显示耐力。千公里幼鸽赛后的育种精品,作育出子的代,向上能飞越超远程征途;朝下也能在近中程比赛中,尤其在多关赛中统领风骚、大显身手。
八、中国未来赛鸽的基本结论
我们现在可以得出基本结论: 一是大兴和实践多元赛制,满足各层次鸽友的比赛需求;二是优化高品质幼鸽千公里种鸽的培育,以应对当下多关赛事,包括公棚与天候的急剧变化。
可见,鸽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顽强的适应性,幼鸽千公里比赛也是如此。幼鸽具有可塑性,即在人为比赛中选择和汰选;幼鸽又具有适应性,幼鸽在自然比赛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由此,能够彰显和培育出中国特色的优质种赛鸽,才能真正“冲出中国、飞出亚洲、占居世界鸽坛的历史制高点”。 
鸽照配文:
湖北首届(2002年)千公里“正大杯”幼鸽,环号2002-17-029993荣获1765羽总冠军;




专栏作家发表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上一篇:《小议今年公棚春赛》(4) 潘久武下一篇:中国鸽人应站在育种的制高点上(育种探究之一)

信鸽小工具

App下载

官方微信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