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育种的基本模式和必备条件
家禽育种,这里讲的是一个新的家禽品系的育成过程,一个新品系的商品代不仅在所要求的性状上较老品系有较大的提高并能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在外观上要求一致,有明显的品系特征,经得起专家的检验认定。
家禽育种一般采用二元杂交或三元杂交,即由两个品系或三个品系杂交育成。为了获得最大的杂交优势,所有参与杂交的父本或母本均要求是“纯种”。这样才能保证作出的“商品代”(即杂交子一代)在遗传走向上的一致和外观上的统一以及在性状上的杰出表现。因此,在每一个参与杂交的“纯种”身后,都有显赫的家族系谱和漫长而繁复的“提纯”系统工程。
这些“纯种”个体的父母代、祖父母代、曾祖父母代在完全封闭、与世隔绝的高代种禽场里享受着优越的生活待遇,因为它们本身是价值连城的优秀基因库。有它们的存在,人类就可以通过不同的杂交组合,培育和筛选出优秀的杂交品系,造福于社会。前两年闹“禽流感”时,北京的“高代种鸡场”周边3公里内的家禽全部被捕杀,由政府给予补偿。政府采取如此严厉的防疫措施,就是为了保证“高代种鸡场”的安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家禽育种的最重要的硬件是什么呢?是两个以上、不同品系的纯种雌雄个体。
信鸽育种能满足这样的硬件要求吗?
就目前绝大多数信鸽爱好者来说,是满足不了这种硬件要求的,包括业余鸽舍和职业鸽舍。首先,“纯种”的种鸽无处去寻,鸽友们使用的种鸽多是杂交鸽,有一些虽然是近交所出,但充其量只能算是“近交个体”而远非纯种。现在绝大多数鸽友都知道,一旦飞出了好成绩就要回血保种,作出近交个体,但近交个体未必就是好的种鸽。只有经过后代测试才能确定这些近交个体的种用价值。
其实,当你作出一批近交个体的时候,它们也会给你带来困惑,不管它们羽色、外貌是相似还是大相径庭,你都会陷入茫然之中。搞近亲交配的目的是要获得好的种鸽,现在你面对一批近交个体,它们的基因类型哪羽是纯合的,哪羽是杂合的呢?假如你出了三窝,获得了六羽近交个体,如何把适合作种的选出来?是按相貌选?还是通过路训和比赛按竞翔性能选?竞翔性能好的也许还是杂合型的呢!近交之后再选杂合型的作种, 这不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吗?如果按相貌选,把相貌酷似老种鸽的留下作种?心里还是没底,万一它要是“表里不一”呢?按近交个体的体质状况选择,把体质强壮的留下作种?有可能它是杂合型的,因为杂合的才更健壮。
把体质弱的留下作种?你相信它那略显纤细和孱弱的体格能够作出飞驰千里的骁勇之将吗?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六羽近交个体统统留下作种,育出后代通过训放和比赛作测试,6对种鸽,每对出一窝就是12羽,而对于测试来说,每对种鸽只有两羽子代参加测试,测试结果未必客观、全面。于是每对种鸽最少就要出两窝,总共24羽参加测试,这还仅是对一路血统的近交个体开展的测试,前面已经说过,要搞二元杂交最低要具备两个“纯系”的纯种雌雄个体,我们权当这些近交个体是“纯种”,那就要有两路不同血统的48羽近交个体参加测试,这对于业余鸽友来说是可以承受的吗?
说到这儿,也许有读者要问:你这个老陶怎么这么多问题、这么多问号?我说,不是老陶故意设计的这么多问题,这么多问号,而是在漫漫的养鸽生涯中,鄙人曾经实际遇到过这么多问题,实在是有感而发,切身感受。
我的育种实践
生在京城,长在京城,受京城民俗以及父辈的影响,自小爱鸽、养鸽。当然那时京城养鸽人家都以观赏鸽为主,虽也有少量的“大鼻子”掺杂在鸽群中,但“不上讲究”,不入流。民俗就是民俗,既传统又朴素。“四九城”里的养鸽人,没听说谁提起过“遗传育种学”之类的支言片语。但来自于前辈们实践的育种经验是有的,而且也在坊间流传。如:“公出头、母出尾”、“老虎帽配鸭脖出环儿”等等,都是前辈们在观赏鸽的育种实践中得出的有一定成功概率的经验之谈。我也感受过京城老一代养鸽人为扭转“十个铁膀九个花”和克服点子“花裆”所付出的努力。
除了上述说的“老虎帽配鸭脖出环儿”以外,观赏鸽的育种手段主要是同品系中择优交配,力求外形的固定和规范,我想这比信鸽育种所追求的目标:飞得更快、飞得更远,容易得多。
我对信鸽的育种实践开始于1984年,在那几年里手里有几只当时看来是不错的育种材料,有来自上海鸽界前辈的“李种”,有来自南京的超远程鸽。1986年又引进了上海的西宁3名和107名的子代和平辈,当时风行超远程,以放远为荣。这些鸽子的后代在我手里虽然没有飞出超远程的成绩,但1000公里还是不错的。
在这期间于国内的鸽刊上读到一些涉及遗传育种的文章,我被其深深吸引。但凡多少有点儿文化的人都有这个“毛病”,对任何事不满足于“知其然”而非要“知其所以然”。那时读书如饥似渴,动力就是要培育能在2000公里夺魁的超远程信鸽品系。
没有人怀疑“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这句话的正确性,我也亦然。我笃信,在优秀血统之中搞近交提纯,一定能产生优秀的种鸽,虽然近交不可避免的会使赛鸽体质变弱,肌肉、骨骼会退化,但我寄希望于提纯后转为杂交时退化的肌肉和骨骼会得以“复壮”。因为有专家在“遗传育种”的著述中有这样的文字:“越是近亲交配过程中退化明显的品系,一但转为杂交时越能获得优势”。我放心大胆地作育了几路血统的近血鸽,同父异母、同母异父,全同胞兄妹配、母子回配、父女回配、祖孙配等等形式的近亲都搞过。当时家住平房,养鸽环境不错,所以有条件多作育一些近亲鸽供选择。
这期间我甚至进行过连续的极端近亲繁殖,用一羽非常优秀的超远程血统雌鸽作“轮回亲本”,先是用“母子配”,作出的小雄鸽再与老雌鸽交配,如此三个轮回,作出的鸽子体质明显退化,眼砂也变得很淡, 很细。但我也得到了一只不错的“小灰母”,它很聪明,体形小巧,体貌特征酷似“轮回亲本”,尤其可贵的是它居然在700公里的比赛中次日归巢了,我大喜过望,自以为获得了近交鸽中的“珍品”。我甚至毫不怀疑,用“小灰母”作种搞杂交,一定能获得杂交优势。
但接下来的杂交试验结果让我很失望。“小灰母”分别与好几羽雄鸽配对繁育后代,均没有出现我期待中的“杂交优势”。经连续极端近交而显得瘦弱纤细的“小灰母”,并没有因为转为杂交而繁育出骨骼粗壮、肌肉发达的后代,其子女竞翔成绩平平,有的甚至500公里不能归巢。我陷入深深的茫然之中。
几年的时间,作了多种形式的近亲交配试验,感悟还是有的。比如: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交配,后代鸽退化不明显,用于竞翔依然效果不错,祖孙配的形式我感觉也不错,所育后代可竞翔,而且外貌特征也有较好的一致性。全同胞兄妹配,所出后代羽色体形五花八门,分离较为严重,而且体质退化明显。母子配、父女配所出后代外貌特征比较一致,退化现象有轻有重,这说明不同的血统和个体耐受近交的能力有差异。
由于后来外血鸽的冲击和养鸽环境的变化,我的育种试验无果而终。比起那些一直搞杂交育种而且赛绩颇丰的鸽友,我总的感觉是:我走了一条弯路。家禽、家畜的育种理论不完全适用于赛鸽育种的实际,为什么呢?因为追求的性状不同。
信鸽育种应致力于培育具
更强壮骨骼和肌肉的赛鸽
现代中国的赛鸽,中短距离的赛事成为主导,超远程虽然作为保留项目也会延续下去,但春秋两季可以多次反复举行的是500公里左右的速度赛,公棚也将决赛里程定在500公里的距离上。在这个距离上,无论是鸽会常规赛还是公棚赛, 无论是速度鸽还是耐力鸽, 需要一付强壮的骨骼和一身丰满、发达的肌肉。500公里速度赛,多数情况下需要的是力量型选手。耐力鸽更需要力量, 需要的是持久飞翔的力量。
力量来自哪里呢?来自赛鸽强壮的骨骼和丰满发达的肌肉!因此,笔者认为,培育中短程速度鸽的育种工作应围绕强化赛鸽的骨骼和肌肉展开,一羽优秀的赛鸽对于摆在面前的500赛程,应当是“心有余,而力也有余!”能够强化骨骼和肌肉并且使赛鸽进化的育种方式只有杂交。杂交是竞翔优胜鸽的培养基。当然,笔者也不反对为了保种或繁育接班种鸽所进行的适当的近亲交配,但一定避免极端连续的近交,一定保持较低的近交系数。
借鉴书本知识,但更要尊重实践经验
世上目前还没有信鸽育种的专门理论,所以一些有心钻研的鸽友在进行理论学习时多是借鉴家禽或农作物的育种理论。如著名的“豌豆试验”。
其实,禽类育种也是蛮复杂的,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纯种交配也不一定会有理想型的杂交子一代产生。一些著名的产蛋鸡品系的培育成功,也是在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不同的杂交组合中优选出来的。最佳组合的产生也有偶然性和运气成分,它绝不会像化学实验中的“中和反应”那样必然:酸碱中和,产生盐。
理论不能解释的问题,在实践中未必不能成功。最近就有一个实例,肆虐全球的H1N1甲型流感,西医一般使用“达菲”可以对抗它。但北京地坛医院的中医专家用千年古方“麻杏石甘汤”对付它,也取得了完全治愈的疗效。中医的“辨证施治”在西医看来不算理论,因为它太原则、太笼统、太抽象,没有量化标准。但治愈就是硬道理啊!这颇有点像我们养鸽前辈中的佼佼者,比如汪顺兴的鉴鸽与育种水平。我想汪老文化不高,也不一定读过遗传育种之类的书籍,他老人家的才华来自于日积月累的实践经验。
他的“火眼金睛”成就了马鞍山徐桂海先生哈密2名、5名的业绩,他以独特的悟性指定了“2名对5名”这一黄金配对,从而使“2对5”这一路血系延续辉煌并传播至大江南北。年青一代养鸽人应该刻意地去学习鸽界前辈的心得、经验,结合实践提高自己的悟性。信鸽是一门边缘学科,没有大家公认的模式和公式,一切均在探索之中,完全照搬农作物和禽畜育种理论不一定适合信鸽运动的实际。
所以,我认为知识层次较高的鸽友或年青鸽友千万不要死啃遗传育种专业的书籍,死钻牛角尖,走进死胡同。学习一些遗传育种知识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学习前辈的经验、积累自己的经验,提高自己的悟性。一个人的养鸽、赛鸽生涯仅有几十年,应争取在这宝贵的时光里多出成绩,充分享受赛鸽带给我们的乐趣。洋洋洒洒数千言,纯属有感而发,即兴而就,未及梳理,是为漫谈。
专栏作家发表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未经允许,不得转载。